知乐空间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认为是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是谁)

杂交水稻之父是谁(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认为是袁隆平)

2000年,70岁的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在杂交籼稻领域的贡献。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以为我吃的饭是这个可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出来的。当我长大后,有了一些关于大米的知识,我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东北人,袁隆平的休闲米和杂交米关系不大。

袁隆平种植的杂稻虽然很有名,但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的比例并不多。为什么呢?

无数星星汇聚的点,杂交水稻的背面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我国虽然是水稻原产国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水稻相关育种技术领域长期落后于国外。比如我们所说的杂交水稻,最早是由美国人亨利·比切尔于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实现的,这个美国人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就连三系杂交法最早是由日本市长大道寺知世·新城在1968年实现的,但它针对的是粳稻,而袁隆平针对的是籼稻。两人都发现了雄性不育株,实现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推广。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会明白为什么外国人认不出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字了,因为在此之前,杂交水稻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人做过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取得了突破。

所以历届诺贝尔奖都没有提到中国的杂交水稻。虽然按照我们最初的说法,既然是能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贡献,诺贝尔奖肯定在囊中,但事实是,至少在理论上并不完全创新。

除了国外,我国比袁隆平更早的研究者还有很多,取得了很多成果。

比如1973年,李碧湖和袁隆平等人一起,第一次培育出了杂种优势强的杂交水稻。

张宪成,研究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获国家特别发明奖(1981年),

培育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发明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的石,

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育种家谢华安,

培育耐盐水稻的陈日生

…………

如果要一篇一篇的列出来,估计是不够的,而这些被列出来的人背后,有无数的团队在支持和协助。

在这里,很多人估计,水稻作为世界三大作物,种植面积极其广阔,适应水稻品种数不胜数。杂交水稻只是分类中的一种,但与袁隆平有直接关系的杂交水稻,相比之下,就更不值一提了。

毕竟,袁隆平被推向全国人民作为标杆,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如果20年后,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无数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依靠这位90岁老人的历史功绩,岂不是可悲?

个人认为,袁隆平作为旗帜和标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常年在田间地头从事水稻育种的无数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的代表。无数的星星聚集在这一点上,自然就闪耀着光芒。

事实上,平心而论,以上列举的所有水稻专家都获得了相应的肯定和荣誉,但他们在报纸和电视上的出现较少。

全国人民需要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解决粮食问题,而不是一个水稻栽培专家的花名册,可以简化为一个人,也可以更好地宣传,其他研究者也可以专心研究。这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那些无名研究者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

很多时候,影响人类的重大问题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为了实现一定的改进和进步,背后往往有几代隐忍和努力,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的努力。

杂交水稻高产固然重要,但好吃不好吃也很重要。

除了杂交水稻的品种之外,它在大稻家族中的比例非常有限,这与它自身的局限性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大米生产的大米是否好吃,不仅与大米品种有关,还与生长周期、日照、温度、土壤肥力和水质有关。

这个原则就像现在的猪肉。快猪不到半年就能屠宰,传统家猪至少一年左右就能屠宰。一块同样重量的肉,其口感和味道是无法和一块一年长出来,半年才养肥的肉相比的。

这也适用于大米。以籼稻为例。它的主要特点是生长周期短,耐旱但不耐寒。因此,大部分籼稻种植在温暖潮湿的江南地区,一年可以煮两次,甚至一年可以煮三次。

这也是泰国和越南这两个小国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的原因。与籼稻不同,粳稻耐旱生长周期长,这也是为什么东北地区每年只能种一茬水稻,而赤道附近的纬度地区却可以种好几茬。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吃饱之后,自然想到的是如何吃得更好。

这时体现了稻米品质较好的粳稻的优势,市场上的价格逐渐上涨,收购价也提高了。在同一块土地上,虽然杂交水稻(主要是籼稻)比粳稻多,但这部分优势很可能会被粳稻更高的收购价抹去。

此外,对于常规品种的粳稻种子,农户只需从当年提前收获的水稻中预留一部分纯授粉种子,而杂交水稻不能人工种植。相反,他们每年需要花一笔钱购买种子,无形中增加了种植杂交水稻的成本,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意愿。

对于水稻,我们不仅要追求高产,还要注意品种的多样化,否则后果将是可怕的。

2014年,隆平高新(000998。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上市种子公司SZ)被曝光,其名下销售的“超级稻”——“两优0293”品种在安徽蚌埠地区万亩减产。

相关杂交水稻种子虽然被停止生产推广,但却引发了人们对杂交水稻的一系列质疑,包括“产量高、品质低、口感差”、“高肥高水不环保”、“种子无法保存”等...面对这些质疑,袁隆平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

稻瘟病是水稻的癌症。它总是不断变化和困难的。超级稻的抗性只能说不是那么理想,其实还可以。阻力适中,没有那么高。

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过于单一的水稻品种非常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传播病虫害,造成减产不收的可怕后果。

这种情况有历史案例。当欧洲人在美洲发现土豆时,有数百个品种。当地人会混合不同品种的土豆,以防止品种单一,无法抵御有针对性的病虫害。但是当时的欧洲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直接选择了产量最高的品种,带回去推广种植。

不久之后,当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广泛种植马铃薯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马铃薯“瘟疫”(晚疫病菌)导致农民连续多年农作物歉收,饥荒四处蔓延。无数农民不得不离开家园,踏上逃亡之旅。

所以,从这个好的方面来看,与袁隆平直接相关的杂稻种植面积有限,也不完全是坏事。虽然我们很少吃,但相信在无数水稻研究者的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更好的品种等着人们品尝。

020.5.25(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