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海尔ceo张瑞敏的事迹(海尔张瑞敏)

海尔张瑞敏(海尔ceo张瑞敏的故事)

1984年冬天,青岛一家冰箱厂濒临破产。

当年工厂销售收入只有38万元,资不抵债。这一年,我连续跑了三个厂长。因为是集体所有制的小工厂,我当时发不出工资,动员了很多人。没人想来这里。

年底,总公司终于又派出了一位年轻的厂长。

这个年轻人刚来工厂的时候就开始犯难,工人们好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如果工厂要正常运转,他必须想办法借钱给工人。当时银行不借钱,其他企业见他躲起来了,只好去农村借钱发工资。

一副烂牌,放在他手里,居然打出了王者炸弹。

到2000年,这家即将倒闭的工厂的销售收入达到406亿,是1984年的16倍。

这个起死回生的冰箱厂就是海尔集团的前身,这个年轻人就是海尔CEO张瑞敏。

注意阅读和学习。

张瑞敏,1949年出生,高中时是山东省重点中学。最初的目标是进入一所好大学深造。结果,大学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关闭了。

突然,梦想没了,目标也没了。

张瑞敏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幸运的是,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逃避了去农村,接下了父亲的班,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

当时有一种说法,那些赶上特殊时代的人,都是社会商品,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看不起。

后来沦落到社会底层的张瑞敏回忆说,这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就像蘑菇定律一样,被放在黑暗的角落,所以我有机会自己去争取。

被孤立、被轻视,抑郁的张瑞敏爱上了学习和阅读。

当时没有全日制学校,所以他选择进入一所业余大学。每天下班后,他不在乎吃什么,所以他骑着自行车跑了很长一段路。他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连续上学,他坚持了四年。

除了昨晚的大学,他从未停止过读书。那时候书很少,看他想看的书更难。

当时新华书店几乎没有书卖,想看书的张瑞敏只好到处想办法借书。

你可以想象书的珍贵,所以借书的人总是害怕书丢了或者出了问题。张瑞敏最后借的书一定要尽快看完,所以经常忘记吃饭休息。

在那段时间里,他读了很多书,正如他所说,这些书对认识和做好未来的许多事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瑞敏是出了名的爱书,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小图书馆。他不抽烟不喝酒,很少社交,一有时间就拿起书,生活完全被阅读填满。

如果有一点点希望,值得再战。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担任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他一代表公司在德国签下一批价值200万美元的先进设备,就得到消息,购买设备的下属冰箱厂厂长又辞职了。

为了不让这批设备烂掉,也因为还有一线希望,张瑞敏硬着头皮上任了。

他回忆说:当时青岛冰箱厂用53请转报告欢迎我。工人们8点钟来上班,9点钟离开。10点,随便往大院里扔一颗手榴弹都杀不了人。

工厂外面只有一条泥泞的路。如果下雨,鞋子必须用绳子捆起来,否则鞋子会被泥水拖走。那是冬天,工厂里没有窗户。工人们拆除了所有的木制窗框来保暖。

在国内,工厂一盘散沙,上百万外债,债主上门,层层攻击,张瑞敏举步维艰。很多人在等笑话。

本以为张瑞敏会有大作为,没想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出台了十三条规定,让人目瞪口呆:“车间内任何地方不得随地大小便”“不得偷工厂东西”“不得打架斗殴”。

工厂的员工觉得这个规定太荒谬了。厂长不靠谱,很少有人关注。“海尔十三条”发布半年后,已经没有随地大小便的人了,但随地大小便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原材料经常在车间丢失。

在混乱时期,使用重码和强力药物来治愈慢性病。

张瑞敏故意打开了车间的门窗,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带着一袋原料离开了。一向温和温和的他,这次也没有手软,立即贴出了开除此人的通知。

这件事情发生后,厂里的人终于相信厂长这次是认真的,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违反规定。

如果把“海尔十三条”看成是内部威望,那么“砸冰箱”事件就属于外部威望。

当时工厂发现76台冰箱质量有问题,有人建议低价出售。张瑞敏说,“如果我允许你把这76台冰箱卖8年,就相当于明天允许你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这一失败让“质量大于天”的理念在员工心中生根发芽,甚至还获得了一项国家质量金奖,而与此同时,海尔冰箱也在全国大受欢迎。

关注每一件小事。

张瑞敏曾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好并不容易。他不仅这么说,而且还这么做了。

目前国内品牌上门服务人员大多使用塑料鞋套,海尔则使用布鞋套。一双塑料鞋套大概1: 6,一双布鞋套1元美金,相差60倍。

张瑞敏认为,购买家电的用户大多刚搬进新居,地板是全新的,业主特别照顾。塑料鞋套不像布鞋套那样包容。如果穿塑料鞋套在地板上行走,只要不小心碰到一粒沙子,就有可能给地板带来划痕,但是布鞋套不会产生这种情况。

泰山不拒绝细土,所以能成为它的高度;江河大海不选择涓涓细流,所以可以深邃。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曾经有一家日本公司准备在中国投资,考察之后,初步成立了三家公司,包括海尔。

参观完公司后,总裁离开了。大家都以为日本不愿意合作,但一天后对方发来传真说愿意合作。

他在大家都不注意的时候摸了摸车间里的备用磨具,却没有发现一点灰尘。

还有一次,签合同前,外国商人突然要求上厕所。事实上,他去看看浴室是否干净,吊灯是否有灰尘。外商说:这两样东西干净了,这个企业就没问题了。

说到企业管理,很多人会先想到效率和利润,而忽略了细节。但张瑞敏认为,企业里没有小事,一切都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以张瑞敏为首的海尔想做“扫世界”的大事,但他知道“扫世界”必须从“扫房子”开始。

有危机感

张瑞敏是一个有很大成就的人。他能把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管理成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跨国集团。这样的成就足以让他骄傲,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的危险。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戒骄戒躁,他在办公室挂了八个字:如果你面对的是深渊,如果你如履薄冰。

这个词不是从众的点缀,而是对张瑞敏几十年管理经验的总结和警示。

海尔从冰箱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后来开始做酒柜产品,利润可观。一家美国大公司紧跟其后,公司开发的酒柜很快就上市了,但他们没有抢占市场,因为为时已晚。

这家公司的副总裁去找张瑞敏,问他做酒柜项目多久了。张瑞敏说五个月,副总裁懊恼地说:“从策划到产品发布,我们已经工作了18个月。你怎么这么快?”

张瑞敏告诉他:

原因很简单。你像狮子一样追在我们后面,因为我们有压力。

因为警觉的危机意识,张瑞敏总能先人一步想,先人一步做。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各大厂商纷纷投入冰箱生产,当时的冰箱市场趋于饱和。张瑞敏立刻嗅到了市场趋势,开始关注产品质量。

当其他厂商开始注重质量的时候,张瑞敏开始将触角延伸到服务。他率先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十几个电话服务中心,提出了规范、标准严格的“星级服务”理念。

当其他厂商不甘落后,开始注重服务时,张瑞敏会再次深化服务,提出永远满足用户需求,永远贴近客户的理念。海尔“永远真诚”的口号影响了很多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曾经说过:

没有危机感是你面临的最大危机。

张瑞敏的紧迫感让海尔稳步前行,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虽然他从未停止被质疑,但他总是坚定而冷静地走着。

2016年,耶鲁大学将名为“传奇领袖”的奖项授予张瑞敏。他走上舞台说:

如果一个企业家认为他是一个传奇的领导者,他应该去看心理医生。没有成功这回事,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所有的成功都只是我们向自己学习的一面镜子。

如此清醒和有自知之明是他成功的唯一法宝。

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