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探究平型关大捷真相(平型关大捷真相)

平型关胜利的真相(探寻平型关胜利的真相)

关平大厦中新关大厦

关楼保护石碑

关平大街伏击地桥沟

最近看了《今日头条》上揭露八路军平型关战役真相的文章的评论,发现很多网友还是觉得平型关的胜利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只有网上流传的日军“辎重队”被歼灭了。过去有一种说法,说只有60名日军被歼灭。所以我重写了这个编年史,和大家讨论了一下。

真相真的是你在网上看到的那样吗?

1.互联网上的各种谬误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持续关注这个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网上很多说法都不客观公正。为什么会这样?个人感觉在日本战史作家二道祥的五卷本《日中战争》中,关于平型关战役的章节可能是n年前港台网友翻译II传到国内平台的,这是诱因之一?因为书中记载当时日军伤亡约200人,作者特别指出是“辎重队的非战斗人员”,辎重队是否没有战斗力?请继续读下去。

然而,当我特意在日本古玩书店买了这五卷,看了第四卷“平型关”一节时,我并没有看到小岛康誉对自己的数字表现出足够的信心。而且,他的局限性在于只有树看不到森林。他只是计算了运输队的人员,根本没有对抗战中被歼灭的日军援军和日军战争损失进行分类统计。细节在后面描述,这里不赘述。

假设项的说法是真的,网上60个日军辎重部队被歼灭也是真的,那么我们公布的是,老八路战役死了600多人,都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他们是和谁打仗死的?

分辨真假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知识。其实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可以动脑,懂点逻辑,稍微推理一下就能知道网上关于“幸平观大街”的传闻,只是用来羞辱那些弱智无脑的人。

说到中国抗战输多赢少的原因,首先要想到工业化国家的优势。产业发达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战斗力的因素之一。从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开始,我们对日本屡战屡败,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网上经常有文章探讨我们抗战惨败的原因。其实,如果我们客观地站着,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就会发现这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角力。当时,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再加上又陷入军阀混战,百姓识字率不高,是封建迷信。日本明治维新后进入工业化社会,由于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比我们高很多。

如果不以这些客观存在为大前提,很容易推理出不科学的观点。

在现代的另一个极端,用粗制滥造的“抗日剧”塑造了一大批智商低下的人,他们要么极其可恶,要么极其傲慢,仿佛战争就像一场游戏,我们这一代人在宇宙中所向披靡。这不是提高人民素质的好办法。

当然,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如果把抗美援朝战争作为论证的前提,同样的人,同样的土地,只是民族团结、文化观念更新、民族精神面貌改善、武器装备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我们可以打败比日本军队更现代化的多国军队。这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在保家卫国的战争能力上,不比任何一个民族差。

然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行走和翻译日本小岛康誉书中关于平型关胜利的一些细节,来探讨网络上贬损八路军“平型关胜利”的真相。

由于八路军平型关伏击战只是阎锡山指挥的1937年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所以为了区分,本文中的平型关战役是指整个作战。八路军在平型关的伏击被称为“平型关胜利”。

2015年10月黄金周结束后,为了避免黄金周期间的免费堵车,我们从山东半岛出发,前往目的地。结果中间还是在高速河北段堵了太久,直到晚上10点多才到达山西大同灵丘县。

2.从赵武灵王墓到平型关大街主战场:桥沟

赵武灵王墓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街上找早餐的时候,看到了市中心大街上骑行的武士雕像和广场后面的三孔大红门,才知道著名的赵浩棋武陵就在这里。

据《史记·赵氏十三家》记载:

“父欲使子治国,而士大夫略西北,欲从云、九原直南攻秦,故诈作使入秦。秦昭王不知道,却怪它这么伟大,是个不近人情的大臣,让人把它赶走,他的父亲池早就走了。审问,但父亲也。秦惊呆了。父亲之所以入秦,是想学学地形,因为他把秦王看做一个人。”

那天雾很大,赵武灵王墓在晨雾中,显得有些神秘。从《史记》中,我们都知道赵武灵王的“胡夫七射”使赵国在战国时期成为强国。赵武灵王甚至变身特使,前往秦国的王庭进行考察,准备挑战秦国。

“父与王游于沙丘,不同宫室,公子章即以其徒而田不恭作乱,诈以父以谓王。脂肪第一,杀了它。高辛与国王作战。程、李兑自国而至,四城兵难进,以杀张公子、田,灭党贼,立皇族,乃不礼貌之举。公子成项,名安平君,李兑为司寇。章的失败,去找父亲,父亲打开它,成功和救赎就在父亲的宫殿周围。张死后,公子成、李敦木曰:“汝若用张围住汝父,即解汝兵,吾乃蛮夷也。“所以我包围了我父亲。使宫里的人“以后出来的人都要被消灭”,宫里的人都要学习。父亲想出去,但是吃不下,所以他参观完皇宫后就吃了,并在三月的剩余时间里饿死在沙丘宫。父亲决定去死,但给王子们发了讣告。”

他在赵进入战国势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和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一代枭雄会被他们的儿子和信任的下属囚禁在沙丘中,在他们面前的这个地方饿死,一时成为各国的笑柄。

但是很遗憾,我们不能进去看一看,因为那天是关门的日子。

这只是一个插曲。这次的主要目的是去“平型关大街”的战斗现场。

北方晨雾来得快去得也快,我的第一站当然是平型关战役中的桥沟代。距灵丘县约31公里,距古村落平型关村约41公里。

太阳出来后,晨雾基本消失。336国道上的车不多,有时候会有农用车迎面冲过来。被平型关大捷摧毁的日军车队也是从灵丘出发的。那一年的路线肯定与现代不同。当时,他们大多采用山涧地形。在一个水库的中途,蓝色的水面上,雾气缭绕,感觉像是仙境。

一路上,我在想二道翔在《日中战争》一书第四卷中对“平型关”的叙述。虽然P100用了139页和近40页来描述平型关战役的全貌,但他想淡化八路军平型关胜利,这是日军唯一的一次失败,在整个战役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有近40页是专门描写八路军平型关胜利的,他的话并没有掩饰他的沮丧。而且,在细节描写上,我们不得不用惨烈等字眼来形容日军的狼狈。如果用逻辑推理,你会发现这些细节与200人的伤亡有着严重的矛盾。我稍后会详细讨论。

此外,包括小岛康誉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都忽略了他自己在书中写的内容。

“根据少将·三浦的指示,第21连第3营营长闫平·绍佐被派去增援第9、10中队和机枪中队的第1分队,但救援队被第115师第685团堵在沟里。

第685团的进攻非常猛烈,有迫击炮、手榴弹、机枪,有时还挥舞着旗帜试图发动突然袭击。救援队受阻,只好在后方卫生队用来抢救伤员的沟村形成防御态势。救援队与第685团遭遇时,是在莘庄中佐车队遭到该团袭击后。"

事实上,当我试图核实一些数据时,我发现日本人自己写的书中的数据并不一致。在这本书里,二道香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原始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为了鼓舞日本人民的士气,经常伪造战争伤亡人数的数据,导致战后统计中出现了许多矛盾,近代也有人盲目相信。

而且,当他最后总结“平型关战役”的伤亡情况时,他:

”最重要的是,虽然“平型关之战”这一“日中战争”初期的硬仗已经结束,日军方面却没有留下对方战场伤病的详细记录。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中,有惊人详细的日本“2952”伤亡和中国“39402”伤亡的数字记录。”(这里的战损数字是指整个平型关战役的统计)

因此,我前面提到他对自己作品中的战损数据不完全有信心是有根据的。而且国内权威数据显示,整编为八路军后总人数约为4.3万人,而他的书上说是2万人左右。第15师共有约15500人,但在他的书中只有约6000人。诸如此类,如果你简单而有逻辑地研究细节,你会发现很多矛盾。这就是我评价作者的立场不那么“公正”的原因。我想知道为什么中国的一些网友会盲目相信他。

平型关大街纪念馆

当我到达埋伏的桥沟时,人造石碑旁没有其他游客。岛湘称桥沟为日中战争中的“开沟”?为了写这本书,他在20世纪70年代两次访问中国,几乎参观了日本侵华期间的相关重要战役遗址。也许他也来过这里?

站在当年的战斗老地方,看着薄雾中沿着山涧蜿蜒的山路,想着37年9月的激烈战斗,觉得这是一场非常值得纪念的战斗,尽管网上有各种说法。因为这是日本侵华初期中国军队屡败的悲痛时刻,八路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据估计,“日军辎重队”的说法来源于《日中战争》第四卷小岛康誉的《平型关》:

"...实际情况是,包括莘庄队在内的约200人遭受了战损,但辎重队和汽车队,换句话说,都属于非战斗部队。但无论如何,上述两个单位遭到伏击袭击而“全军覆没”是不争的事实(此处的双引号是原作品中加上的,表示作者不信服)。

这样对比以下,你会发现他自己的叙述和他之前的叙述略有不同:

“实际上,由上尉新庄和约维多上尉指挥的第二中队(50辆卡车,每天176人)是先头部队,中西时报指挥的第三中队(30辆卡车,美国制造)主力出发开沟作为后续。198人被中佐、亚之马队袭击。根据亚之马一队学员中士伊祖吉罗的回忆,亚诺队一进入东面开沟村和小寨子村之间的狭窄路段,就遭到了来自第二高地的袭击。后续中西队终于下了车,矢岛队的5辆后备卡车迅速调头,才逃出重围。”

从这个描述中,足以看出当时情况的严重性,但作者在计算人数时显然有自相矛盾的描述。隶属于桥本司的护卫队在哪里?车队配备的武装警卫呢?既然都是非战斗人员,日军夺取老爷庙高地是从哪里来的?非战斗人员难道没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吗?上述汽车队二、三中队有多少人?这样的逻辑并不顺畅,这在二道翔的作品中时有出现。

如果结合二道祥书中的内容,对比国内的史料,看一下尧战抗战、为老爷庙打梁高第、桥沟打伏击战的整体组合,就会发现国内近年来总结出来的数据,可靠性比二道祥书中描述的要高。

在国内权威资料中,在提到八路军的损失时,“在平型关战役中,就中国八路军的伤亡而言,有六百多人伤亡,也有一千多人伤亡。但是,说八路军伤亡六百多人,还是相当普遍的。”

如果不能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平型关大捷”,那就是别有用心的耍流氓。难道我们不能统计一下伏击战前后敌人拦截的次数吗?如果能学数学,会读书,就能简单算出当年八路军面对了多少鬼子。只有三个中队和一个增援小队;如果在伏击圈增加两个中队和一个车队小队,会有多少人?

因为在《日中战争》这本书里,除了出发去灵丘的莘庄中队的人数,小岛康誉认为他不知道其他数字。但根据聂荣臻元帅在《卓越岁月:平型关第一战》中对平型关战役的提法,我军歼灭敌人一千余人;杨成武将军在《为平型关之胜利》中写道:9月25日下午4时,林彪、聂发来电报:该师主力歼灭日军坂本师第21旅1000余人,你独立团已圆满完成援助任务。根据这些方面的叙述,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歼灭日军1000多人是可信的。

即使在如此激烈的伏击中,也有一个叫欧赫春义的汽车兵躲在斜坡上的洞里活了下来。随后,他向日本记者描述说,八路军用手榴弹“扫荡”了顽抗的日本残余势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诋毁言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3.老爷庙梁高地激战

后来去了老爷庙的战斗地点,那里战斗异常激烈,牺牲非常巨大。几乎一个连的老红军都死在这里。这也说明中日军事素养的差距应该用鲜血来弥补;还有一个原因是八路军第一次和日军作战,可能是不了解日军武士道的顽强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此类推,对于网络只是日本辎重队的说法,如果有一点常识性的推理,就会被破坏。

那天天气晴朗,老爷庙景区几乎没有信息资源。网站上有几个游客。除了卖当地小吃和几只流浪小狗的小贩,只有我们和我妻子。从地形上看,这是这个地区的制高点。如果日军控制了这个地区,就相当于从后方控制了伏击点。当时八路军无视日军的反击能力,只在这里放了一个排的兵力。最终,即使是老红军也无法以伤亡为代价收复,副司令员杨勇受重伤,可见战斗之激烈。这也是我前面说中日军队军事素养差距需要用血来弥补的原因。这种说法不是我发明的。这似乎是八路军战后总结时的看法。

我在写编译材料的时候发现,如果当时阎锡山指挥的部队团结一致,像八路军一样勇敢,那么平型关战役就不会遭受10:1的惨重代价。据二道祥说,三浦支队正处于“苦战”之中,关东军第五师团长坎吉罗·班源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紧急命令各部增援,三浦支队在中国军队的进攻下陷入绝境。这次胜利,打击了日军所谓“连战连胜”的嚣张气焰,减少了平型关战役中被阎锡山诸部全军覆没的危险。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如此痴迷于数字,是因为网络上关于平型关大捷的谎言太多了,比如只杀了60多人,只是日军辎重队等。再说了,不管中日两国的数据是真是假,光凭常识推理,歼灭60个“非战斗人员”就要这么久这么辛苦吗?另外,现代人意识中的“辎重队”根本不能与武士道武装的日本辎重队划等号。关大捷的惨烈牺牲,说明其战斗力并不像口中的“非战斗人员”那么简单。

了解真相不是为了增进仇恨,而是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对为国捐躯的烈士表示敬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