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由来(找出国庆节的历史渊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也被称为第11个国庆节,国庆节,国庆节,中国国庆节和国庆黄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每年的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是国家的象征。它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象征,反映了我们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国庆节是一种新的全国性节日形式,具有体现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大规模庆祝活动也是政府动员和号召力的具体体现。展示国力、增强民族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是国庆庆祝活动的三大基本特征。
节日起源
1949年,开国阅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最早提出‘国庆’的是当时的政协委员、民进党首席代表马叙伦先生。”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许广平委员说:“马叙伦委员不能来请假。他让我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该有国庆节,所以我希望本局决定把十月一日定为国庆节。”林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当天,会议通过了《要求政府明确将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取代旧的10月10日国庆节》的提案,并送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实施。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特此宣布,自1950年起,即每年的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这就是“十月一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即“国庆节”的由来。
自1950年以来,每年的十月一日都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庆祝的盛大节日。
节日演变
建国初期(1950-1959年),每年国庆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还会举行阅兵仪式。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本着勤俭建国的原则,改革国庆节制度。从那以后,从1960年到1970年,每年都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但没有举行阅兵。
从1971年到1983年,每年的十月一日,北京都以大型游园会等形式庆祝国庆,没有大规模的游行示威。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随后的十年里,其他形式被用来庆祝国庆,没有举行国庆游行或群众庆祝游行。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办的最后一次盛大的国庆庆典。
节日意义
国家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象征,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象征,反映了它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
功能体现
一旦国庆节这种特殊的纪念方式成为一种新的全国性节日形式,它将承担起体现这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大规模庆祝活动也是政府动员和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基本特征
展示国力、增强民族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是国庆庆祝活动的三大基本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