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负数(负数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沉浮。”这是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数字也是如此。有正数就有负数,有赢就有输。但是,作为同一个数,负数的处理远不如正数。在西方历史上,负数和分数、无理数一样,早已不被人们所接受。原因很简单:现实世界中负数的原型找不到。人们称负数为荒谬。英国著名数学家摩根曾在《论数学的研究与困难》中举过一个例子:“我儿子29岁,他父亲56岁。我父亲的父母的年龄是他儿子的两倍是什么时候?”方程式的答案是-2年。这不是很可笑吗?
然而,你真的找不到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吗?不,比如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荒谬。-两年是指两年前。当然,现在我们很容易回答,因为我们对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负数有很深的理解。中国是第一个定义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有人认识负数。当时,人们用一些小竹签把数字放出来计算。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首先给出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今天两种计算的得失是相反的,正数和负数应该命名。”意思是在计算过程中遇到意义相反的量时,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
刘辉
在《算术九章》方程一章中,以方程技巧为背景,介绍了正反技巧,并给出了实际意义:当方程的系数或常数项中有负数时,记住“收入的钱(卖)”为正数,对应的“付出的钱(买)”为负数,而当“剩余的钱”作为正的信息资源时,“不足的钱”自然为负数。并总结出“进口、采购、收入、利润、盈余和实力的为正,而出口、销售、支付、短缺和弱势的为负”。古人不仅巧妙地解释了负数的实际意义,还给出了正负数加减的算术,即《算术九章》中提到的“正负术”:“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非正,负非负;”不同的名字互相划分,相同的名字互相受益。积极就消极,消极就消极。"
翻译过来就是:“两个符号相同的数字相减等于它们绝对值的相减;两个不同数字的相减等于它们绝对值的相加;零减正数得到负数,零减负数是正数,两个符号不同的数相加等于它们绝对值的相减;两个符号相同的数之和等于它们的绝对值之和;零加正数的正数和零加负数的负数。”准确地说,叙事不够严谨,却把同时期的西方负数理论远远甩在了后面。直到17世纪,这是关于正负数加减的最完整的叙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