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是什么意思(250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火了:“原来‘250’是这样来的”,截至发稿,这个话题的阅读量达到了7092万。“二百五”是一个口语词,往往指的是一个人很笨,不是很懂事,很固执。这句民间谚语是常用的。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又流行了?
五百两一枚银币,“二百五”的谐音是“半疯”
古代也玩过谐音梗?
在微博萍萍话题中,网友们对“250”这个词的由来讨论得相当热烈。
这个题目一开始写的关于“250”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510块银子,255块银子,谐音“半疯”,即愚蠢、固执、鲁莽。
古代用来玩谐音梗?但是一封古代银500呢?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这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怀疑。他们引用《醒世姻缘传》、《红楼梦补编》等明清小说中的“三两银子”和“五两银子”两个字,说明这种五百一的说法有问题。
但也有网友认为“511字母”指的是国库银的转移,这里的“字母”并非明清小说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字母,而是国库银转移中使用的“木鞘”。历史作家张一安在微博中写道:十锭一鞘,五十两一锭。两半木头通过榫卯连接在一起,外观是一条长长的木条。因此,官方的白银运输也被称为帝国酒吧。二百五十两正好是半个银两。因此,在古代,510块银子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也有网友发现,声明“250”来源于“511信件”,来源于《新现代汉语》(张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然而,在讨论过程中,有网友对“250”的由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超级风暴1998》说:我得纠正你。我的导师在课堂上告诉了你一切,这是不允许的。在古代,千字一致,也叫一吊,五百字半吊,半吊意味着不成熟、鲁莽和愚蠢,甚至半吊都不到250字,所以即使半吊也是下品,这是极其贬低的。
“吴仪在此”则给出了另一种说法:没门,我记得齐王为了找出杀害苏秦的凶手,悬赏1000引诱他,结果来了四个人,每人250。所以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形容奸夫的,后来变成了半疯半傻的人。
有网友给出了更通俗易懂的说法:250指的在妈妈肚子里呆了250天,但还不够300天,说明他们的智力发育还不完善。
这些说法在微博平台上有很多粉丝。很多网友说“怪冷知识增加了”。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严重分裂。
“250”从何而来,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
“二百五”是生活中的一句俗语。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又流行了?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杨琳对此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论文《二百五眼》是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
杨琳认为“二百五十”是一个口语词,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严重分裂。它是从哪里来的?2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从各种来源寻找信息资源,但一直没有得出结论。据他所知,对“二百五”谚语最早的探索是清代游的《谈正》。这本书写于嘉庆九年(1804年)之前。书上说“今天缺人才缺物资的人叫250”。但“250”的由来仍未给出。
根据杨琳的研究,历史上关于“250”的来源有以下说法:
有人认为“250”来自“250”。《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一句话:“知二十五而不知十。”还有一句民间谚语“你只知道25,却不知道10”,意思是一个人只知道自己有“两个把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却不知道双手有十个手指。“二五”改为“二百五十”。
一是“二百五”来源于“两板五”。“二板吴耀”是牌九中的两张牌,二板四分,五板六分。两张牌配在一起有十个点,简称“二板吴耀”。“两板五”是排九中最小的,不能吃任何牌。所以用来指无用不成熟的人,后来改为“二百五”。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千便士是“一致”或“一挂”,半便士是500便士,“二百五”是半便士的一半,所以它意味着一点知识和愚蠢。在英语中,傻瓜也叫差几分一美元,字面意思是差一美元就是差几分,这和“二百五”、“半吊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杨琳认为,上述陈述和证据略显不足。根据他的考证,“250”应该是从“285”改成的。在民间,“二”、“五”、“八”都有愚蠢和粗鲁的意思,它们有不同的组合。在地方方言中,有“二五”、“八五”等不同的说法。还有“二八五”的俗语,如殷乃尔主编的《中阳县志》:“二八五齐,二五十字。”“250”是“285”的音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