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的崛起(普鲁士崛起之路)
1871年,普王在凡尔赛宫被德国王子拥为德意志皇帝,为威廉一世普鲁士以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自上而下统一德国,也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俾斯麦对内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试图利用同盟政策建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
在上个世纪,德国是一个国籍不确定的国家。神圣帝国名义上是一个松散的诸侯联盟,全国最多有几千个州。
从1618年到1648年,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在德国土地上发动了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使英国资产阶级得以逃脱欧洲封建君主的干预并取得胜利,但却彻底衰落了德国。作为这场残酷战争的主战场,德国五分之五的村庄被摧毁,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变得一贫如洗,与饥饿和死亡作斗争。战后,德国仍然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到处都是王子。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的胜利者法国和瑞典有权保证德国各州的内部和外交独立,每个州都有与任何欧洲国家签署条约的充分权利。就这样,德国的分裂终于确定了。三十年战争后德国分裂到什么程度,有一组数据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当时德国有360个独立国家,1500个半独立领土。大多数州都很小。例如,在威斯特伐利亚,每个州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里。但是,所有这些国家的君主都非常自负,无论国家大小,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专制制度,健全的国家机构和武装力量。一支军队有时只有12名士兵。
在这种民族分裂的局面之前空,一个拥有秩序井然的社会、权威的中央政府、高效的政府和强大的军队的普鲁士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不是柔情似水、和风细雨的婉约之旅。在那个弱肉强食、血流成河的动荡年代,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用火和剑为国王铺路。
奥地利大公国(后来发展为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是当时德国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
新兴的普鲁士王国是一个财力薄弱的小国,被列强戏称为“铁罐堆里的陶罐”,始终处于国家灭亡的危险之中。因此,从1701年普鲁士建国之初,历代统治者就把加强军队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非常突出。腓特烈二世于1740年登基。在他20多年的铁腕统治下,蒲军的数量从7万激增到20万,占全国人口的9.4%,每年军费开支占政府总预算的4/5。当时,普鲁士面积仅居欧洲第10位,人口仅居欧洲第13位,但其军队却位居欧洲第4位。这个数字在腓特烈二世的继承者威廉二世增加到了235,000人。有人曾这样描述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对其他国家来说,国家在中有军队;对普鲁士来说,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性质如此鲜明,其好战性直接促成了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出台,进而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遥不可及的原因。
普鲁士曾经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只是破碎的德意志联邦的一员,贫穷落后,一度成为波兰的藩属国。欧洲爆发工业革命时,普鲁士还是一个农奴制的农业国,工业化进程比英法晚,是一个几乎没有海外贸易的内陆国家,当时被欧洲列强包围。然而,从18世纪开始,普鲁士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先是成为欧洲强国,随后统一德国的国家,成为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工业实力也超过了英法两国之和。
弗里德里希二世
真正让普鲁士踏入欧洲列强森林的是被尊称为“大帝”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在它的铁腕统治下,普鲁士的国力迅速上升,并在短时间内成为欧洲强国之一。)。腓特烈二世即位后,勤于政事,致力于治理国家。他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忙于政治事务到深夜。他的生活很简单。他要求他的官员严格遵守法律,并发现腐败,地狱支付。因此,在当时的欧洲,腐败在其他国家很普遍,只有普鲁士官员是干净的。
为了让普鲁士成为强国,腓特烈二世采取了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方式,那就是战争。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间,通过两次著名的战争——西里西亚战争和七年战争,夺取了大量土地,大大增强了国力。1772年,腓特烈二世勾结奥地利和俄罗斯瓜分波兰,夺取了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位法国高级官员(指米拉博)不得不惊叹:“其他国家有军队,而普鲁士有军队的国家!”
除了战争,外交也是腓特烈二世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当战争的预期目标达到时,腓特烈二世会立即与敌人签订和平条约以确保胜利,比如1742年的《布雷斯劳条约》。但是一旦形势转而反对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立即撕毁和约,投入战场。就这样,腓特烈二世通过不断的战争和外交手段获得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他也把普鲁士变成了军事强国。
腓特烈二世还接受了伏尔泰的启蒙思想,完善了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促进了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拥有欧洲最高的效率和廉洁的行政。
德国的最终统一归功于“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
1861年1月,蒲王登基。为了达到吞并德国的目的,他立即扩充军备,计划建立一支拥有37万常备军和13万预备役的小规模军队,并在全国储备了16万国家预备役部队。这在当时的欧洲是无可比拟的。同时,他任命有新思想的人物罗恩为军政部长,毛奇为参谋长,着手进行军事改革。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这一任命标志着普鲁士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俾斯麦上台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1863年,俾斯麦制定了统一德国的纲领,准备与俄国、法国结成同盟,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联之外,由普鲁士统一德国。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发动战争,占领了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1866年6月16日,又一场针对奥地利的战争打响了。当时,不仅奥地利敌视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巴登、温德堡、黑森也是如此。在普鲁士本身,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冲突还没有解决。一些贵族地主不明白俾斯麦为什么发动战争。起初,威廉一世也担心与奥地利决裂,并不热衷于与奥地利开战。但是俾斯麦试图说服国王,把他推进战争。9月3日,普奥军在萨多瓦会师。这是一场决战。将军的军队赢得了这场战斗。威廉一世和他周围的将军们陶醉于胜利之中,想要进军维也纳。俾斯麦建议威廉,奥地利只需退出德意志邦联,放弃荷尔斯泰因,同意以普鲁士为盟主建立新的北德意志联盟即可。如果奥地利接受这些条件,就应该立即命令军队“左转,再掉头”。威廉一世固执己见,并威胁说,如果他不能按照普鲁士的习惯吞并适合其目前实力的土地和人口,他将退位。俾斯麦警告普王,如果深入奥国,那正是想要的。俾斯麦最担心的是法国干涉普奥战争。他还威胁威廉从辞职,并要求国王另找首相。国王最终向俾斯麦屈服了。1866年7月26日,普奥签署了《尼可列斯堡停战协定》,并于8月23日正式签署了《布拉格和约》。
1866年8月,北德意志24个州和3个自由城市缔结同盟条约,成立北德意志联盟,由威廉一世任主席,俾斯麦任总理,从而确立了普鲁士在德国的霸权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