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北魏的历史其实很简单(北魏历史)

北魏历史(北魏历史其实很简单)

众所周知,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羯、羌、边等少数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了数十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俗话说“时间久了必然分裂”,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兼并,他们终于再次走向统一。最后笑的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拓跋氏家族在鲜卑建立的北魏。

要说北魏,首先要了解代国。西晋末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鲁忠于晋朝,派兵帮助西晋抗击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后来,由于他的功绩,他被晋文帝任命为代理国王,这是代理国家的雏形。

西晋灭亡后,时任代王的拓跋氏(拓跋氏的侄孙)正式建立了代国,可惜很快就被前秦灭于伏剑。“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土崩瓦解。拓跋仪的孙子拓跋珪趁机重建了代国,不久改名为“魏”,史称“北魏”。

从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的历史长达100多年,共有20位皇帝(其中5位没有被史书承认)。

北魏虽然处于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但其真实的历史脉络并不是很复杂。这一切都得从著名的“淝水之战”说起。最终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权,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而四分五裂。

公元386年,16岁的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重建国家,不久将国号改为“魏”。拓跋珪执政时期,他励精图治,对信息资源进行了一系列封建改革,将北魏发展成为一个可以与后燕、后秦等政权争霸的强国。可惜拓跋珪晚年刚愎自用,纵情声色。有一次,次子拓跋绍的母亲何夫人犯了错,拓跋珪一怒之下被处死。为了营救母亲,拓跋绍不惜发动政变——率领自己的勇士偷偷潜入皇宫刺杀父亲拓跋珪。拓跋思王(拓跋珪长子)得知消息后,迅速杀了拓跋绍一伙,继位为帝,为魏明元帝。

魏明帝拓跋思设六座军事重镇(简称“六镇”),以对抗北方的柔然,同时出兵攻打南方的刘宋,并夺取了大量土地。不幸的是,他在年仅32岁时就因病去世,之后由以杀佛闻名的魏国吴泰拓跋焘继位。

拓跋焘的儿子魏很有才华。在位时先后征服狐侠、北燕、北凉,驱逐吐谷浑,逐渐统一北方,开启了真正的“南北朝”时代。由于拓跋焘晚年嗜杀成性,不仅采取强制措施灭佛,而且严惩不贷,使得国内政治极其混乱。当时的宦官、权贵宗艾,害怕因为滥用职权而被杀,于是干脆先杀了拓跋焘,然后立他的第六个儿子拓跋珪为皇帝。

拓跋玉继位后,非常感激宗艾的支持,将朝廷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宗艾,导致他的专制统治日益加强。很快,拓跋宇害怕失去地位,于是打算剥夺他爱的力量,结果却被杀死。短短几个月,宗爱竟然连续杀了两个皇帝,震惊了执政党和在野党。

大臣们得知拓跋珪去世后,决定立13岁的拓跋珪(拓跋焘的孙子)为新皇帝,辅佐魏文成帝。拓跋拓跋期间,先成功铲除了犯作乱的宗艾等人,随后又平定了几次大臣和皇族的叛乱。对内恢复佛教,减轻人民负担,休养生息,对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与南方刘崧政权和北方国家交好,使北魏重新走上正轨。

可惜的是,拓跋珪年仅26岁就英年早逝。长子拓跋弘(当时12岁)为魏献文皇帝继位。由于拓跋宏对冯太后的独裁统治不满,他们之间的矛盾升级。最后,强大的冯太后软禁了拓跋弘,立拓跋弘(拓跋弘长子)为魏孝文帝的新皇帝。

在的影响下,魏孝文帝拓跋弘(又名)坚持汉化改革,将少数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比如将拓跋改为元姓,这也是北魏上半叶的皇帝以拓跋为姓,北魏下半叶以元为姓的原因。为了便于进一步的汉化改革,魏孝文帝不仅以“南征”的名义迁都洛阳,还处死了反对汉化的太子姚远。

或许也是受汉化的影响,魏孝文帝作为皇帝,希望天下早日统一,所以不断攻打南齐政权,甚至自己也死在南征途中。

魏孝文帝死后,17岁的太子袁珂继承了魏璇武帝的王位。武帝不仅笃信佛教,而且废除了“子贵母亡”的制度,使太子的母亲胡太后得以生存。袁珂在位期间,继承并巩固了父亲在汉化方面的成就。他不仅从北方进攻中获得了大片领土,还攻占了南齐的益州,使北魏的达到了顶峰。

另一方面,由于北魏在汉化的道路上走得太快,一些鲜卑人不愿意甚至拒绝了汉化改革,尤其是那些曾经负责镇守北方对付六镇温和的军事将领(都是汉化较少的鲜卑贵族)。他们觉得皇帝是如此的本地化,以至于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直接导致了北魏后期著名的“六镇之乱”。在镇压这些起义的过程中,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军阀一步步走上历史舞台。

公元515年,33岁的袁珂因病去世,5岁的太子徐苑继位为魏晓明帝。徐苑长大后,因为不满母亲胡太后的淫乱和独断专行,圣旨军阀尔朱荣便前往北京为他服务。事先得到消息的大怒,很快就杀了,把的女儿袁姑娘(被宣布为男孩)改做了皇帝。

元姑娘即位的那一天,见人心无大起大落。他称袁姑娘为女儿,把临洮王元宝惠惠的儿子3岁的袁昭换成了新皇帝。但仅仅过了十天,军阀尔朱荣就以“为肖伟、明帝、徐苑报仇”为由进军洛阳,将袁昭、胡太后等宗室大臣全部沉入黄河(史称“河阴之变”),夺取长乐王袁子友的皇位,为肖伟壮帝。

萧庄帝元子游是尔朱荣设立的傀儡,但因为尔朱荣一步步想当皇帝,忍无可忍的元子越最终发动政变除掉了尔朱荣。不久,尔朱荣的堂兄尔朱世龙和侄子尔赵主出兵讨伐袁子游,同时立北魏宗室袁野为帝,与朝廷抗衡。

后来,二率军入洛,杀了元子佑,废了失去利用价值的袁野,立有血缘关系密切的王氏为新帝,为魏节和闵帝。

与此同时,反对赵等人的高欢,先立安定王袁朗为皇帝,打败后,废了袁朗,立平阳为皇帝,辅佐魏孝武。

公元534年,魏孝武皇帝修远因不满高欢将军的独裁统治,向西投奔军阀宇文泰。同时,高欢为魏孝敬皇帝立元山简为新皇帝。此后,北魏正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北魏彻底宣告灭亡。

可以说,北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因汉化改革而迅速强大,而且因汉化失衡而逐渐衰弱,其中“六镇之乱”是关键节点。有句话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是不同的,每一个失败的企业总是一样的”。几乎每一个王朝都因为军阀实力太强而灭亡。“六镇之乱”后,北魏终究难逃此劫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