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养殖技术(发展深海养殖,未来还需要哪些技术?)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中国水产养殖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中国渔业年鉴》数据,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为4748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3%,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占38%,淡水养殖产量占62%。但由于水产养殖生产方式总体上仍较为粗放,受外部水环境恶化和内部水质恶化的影响,内陆与沿海之间的水产养殖空受到挤压,养殖密度过大、疾病频发、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海鱼养殖场(来源:伊势网)
2013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控制近海养殖密度,扩大近海养殖和集约化养殖,提高设施设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因此,专家们通过研究,提出了深海和绿色网箱的发展模式,开发了大规模的深水网箱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并在深海地区探索了巨型现代网箱、养殖船、养殖平台等养殖新方法。利用深海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健康养殖,是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出口能力的重要途径。
深远海养殖是指以养殖船或大型漂浮养殖平台等设备为依托,集工业绿色养殖、渔获物装载与物资供应、水产品海洋加工与物流、基地支撑与数字化管理为一体,由深海网箱设施、渔船、能源供应网络、物流供应船、陆基保障设施等组成的综合性渔业生产体系。是“养-捕-加”由于深海区水体交换率高,污染物含量低,在深海区发展水产养殖,将减少各种污染对养殖生物的影响,生产健康清洁的水产品,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深海营养源。
深水网箱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挪威、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大型深水网箱养殖取得了巨大成功,引领了海洋养殖设施的发展趋势。其中,挪威最具代表性。挪威经历了从陆上淡水养殖到近海养殖的发展阶段,近海养殖的成功推动了深海养殖的发展,打造了“一鱼”深水养殖产业,取得了世界单一物种(三文鱼)产量最大、全球贸易市场份额最高的成果。
近年来,国外深水网箱养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下的以下几个方面:
网箱容积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的开阔水域:挪威的HDPE网箱最大容积超过2万m3,单个网箱的产量可达250吨,大大降低了单位水域容积的养殖成本。苏格兰的鲑鱼笼直径为100米,连接成一个鱼排。
抗风浪和变形能力增强:各国研制的深海网箱抗风浪能力一般在5-10米,抗流能力也超过1米/秒。在流速大于1米/秒的水流中,美国SeaStation网箱的有效占地面积比仍能保持在90%以上。以色列研制的柔性网箱可以设置在水深60米的开阔海域,可以抵御15米浪高的风浪。德国BECK-Fish移动式潜水圆柱形网箱可以抵御26米波浪和高风浪的侵袭,避免潜水时波浪对养殖鱼类造成的应力压力。美国研制的球形网箱直径28米,耐波性一般为5-10米。
新材料的应用异军突起:近年新开发的铜合金网箱,利用铜的天然抗菌性和耐腐蚀性,为鱼类养殖创造了更清洁、更健康的生长条件,其养殖能力可达万立方米。
2014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812万吨,其中深水网箱产量仅约9万吨,约占0.5%。我国网箱规模相对较小,抗风浪能力较弱。网箱周长一般为40米,最大周长为80米,深度为6-8米,养殖密度约为20公斤/立方米。我国目前有100多万个海水养殖网箱,但由于设施差、设备落后,无法抵御大风大浪和恶劣的海况。总的来说,我国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和设备与挪威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水产养殖船
欧洲正在实施“深海大型网箱养殖平台”项目,将大型海水网箱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技术、远程控制与监测技术、优质种苗培育技术、高效环保的饲料和饲养技术、健康管理技术等配套技术融合,形成综合工程技术体系,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新尝试。挪威正在建造一艘长430米、宽54米的大型深海养殖船,可容纳104吨成年鲑鱼或200多万条幼鱼。法国与挪威合作建造了一艘270米长的养鱼船,总排水量为1万吨。西班牙建造的养鱼平台可以承受9米的海浪,管理7个2000米-3的深水网箱,年产鱼250-400吨。
水产养殖平台
2014年,我国启动建设首个大型深海养殖平台,由10万吨级AFRA油轮改装而成,长243米,宽42米,可提供近8万立方米养殖用水。相比较而言,我国深海养殖起步较晚,各方面与挪威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截至2013年底,我国海南省共有深水网箱3848个,主要分布在临高、儋州、澄迈、昌江、陵水、三亚、海口等市县,其中临高深水网箱数量占全省近80%。2013年,临县有深水网箱3000余个,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临高深水网箱规格(周长)分别为80米、60米、40米,每笼产量分别为36吨、20吨、10吨。深水网箱养殖总产量超过3万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从事深水网箱养殖的渔民年均纯收入超过8万元,成为渔民的“离岸银行”。目前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石斑鱼、虎斑、珍珠龙胆鱼、军曹鱼等。深水网箱养殖的金鲳鱼90%速冻后销往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余作为鲜活产品销往国内市场。
中国渔民在南海深水网箱捕捞军曹鱼(来源:新华社)
深海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主要依靠工程设备和生物技术的改进:
一、工程设备:
①多功能专业化养殖船建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重点突破深海水养舱船型和开舱养殖半潜式船型,整合船载养殖、加工、物流等功能。,从而构建专业化、母船式的深海生产平台。
②专业化养殖设备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将在智能化高效作业和机械化高效作业上整体开发深远海水产养殖设备,实现水产养殖和海洋综合渔业生产的安全可控,最大化产能。
③研究构建深海海水养殖能源安全体系。应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柴油为补充能源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其中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结合光热综合利用和波浪能利用等。
二、生产工艺:
(1)开展深海海水养殖适宜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优质高效的海水养殖技术体系。构建基于生长模型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和生产规则,建立名优品种深海养殖技术体系。
②构建以深海养殖平台为核心的新型海洋渔业生产模式。根据海域渔业生产需要,建立海洋渔获物物流沟通和粗加工平台。
③新建海水淡化系统和水培蔬菜种植平台。利用风、光、柴、储一体化电力系统供电,实现海水淡化能源供应,开展零排放水培蔬菜立体种植。
目前,发展深海养殖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深海养殖工程装备科技储备不足。我国海洋养殖设施工程化水平相对落后,现有包括深水网箱在内的养殖设施体系研发水平较低,大型养殖平台建设尚处于方案设计阶段,一些关键和基础研究亟待开展,包括专业化养殖船和深海大型网箱设施的研发、大型养殖船和综合渔业生产平台的一体化建设等。,这些都是未来的关键任务。
②深海文化的实践经验相当缺乏。与近海养殖相比,深海养殖在水文水质、水生生物和气候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现有成熟的养殖技术是否适合深海养殖,养殖技术如何适应深海养殖的特点,养殖产品的遗传育种、饲料营养与投喂、疾病诊断与预防、保活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能否满足要求,仍需在不断探索中得到解答。
③深海养殖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从海到陆到餐桌的无缝连接是深海养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冷链物流各环节在设施、设备、温控、操作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未来需要发展流通冷链设备、流通保鲜保活、流通网络信息、食品安全检测、污染物降解、信息识别和溯源等核心技术。
总的来说,我国的深海养殖能力还比较薄弱,几乎只有深海捕捞,并没有形成深海规模的养殖平台。差距集中在工程设施、配套设施、网箱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上。但我国在近海海水养殖设施设备、养殖技术、能源供应、物流加工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和技术储备,具备了开展深远的海水养殖研究和应用的必要条件。国家有关部门对发展中国特色深远的海洋文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上海市科委“大型海洋渔业综合服务平台总体技术研究”项目和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海上冷水鱼绿色养殖项目”之一的“86m(3000吨级)冷水大众养殖船”项目已进入研究设计阶段。除了设备、工程和技术,深海海水养殖如何补充远洋捕捞,深海海水养殖如何与国际水产品贸易接轨,也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