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羞耻的人几乎是勇敢的(知道羞耻然后勇敢是什么意思)
根据最近的媒体报道,白宫发言人表示,特朗普应该判断大选是否公平,这意味着特朗普已经为输掉选举做好了准备,并决心不离开。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四年后你就不用坐牢了。阿默斯特大学的一位教授写过一本书,书中预见到了特朗普不会像电影剧本一样在白宫让步的可能性。如果特朗普拒绝为白宫评判选举不公让路,那么美国将会出现内战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宪法危机。美国宪法只保护君子不受小人侵害,一旦有人拒绝离开,那就极其麻烦了。
法家崇尚法治,强调他律,这是对公共领域最基本的要求。它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平稳运行了数百年,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国家的管理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和指导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以及一切相关的社会活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也是整个集团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凡事都有做法也有例外。一旦遇到终极恶棍和视规则如无物的反派,单纯的法治模式真的帮不了他,你也不能和反派都争。让我们通过拐弯抹角,咬文嚼字,互相争斗来打内战。罗和希拉里对此事的理解很深,特朗普这样的精明算计也是真的。正如媒体所说,“美国宪法只防君子不防小人,一旦有人拒绝离开,那就极其麻烦了。”这是超级真理,也是法家自古以来遇到的瓶颈。
众所周知,任何法律都是由人制定的。因此,综合来看,法律本身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需要根据新形势不断补充、完善和细化。在这个正常的补充和完善过程中,少部分人会不自觉地逃避法律的管辖和制裁,甚至会有意识地刻意揣测和钻法律的空子。即使是法律制定者和执法者也有知法犯法的主动权。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他们有选择地执法,挟私报复,挟私带货。这是剩下20%的负面部分,也说明法家没有危险,纯粹的法家存在结构性漏洞和缺陷。我该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更上一层楼,进入儒家道德约束的管理方式。儒家提倡德治,强调自律,强调善良、教化、感染,以人为本;崇尚德治仁政,提倡以理服人,以德动人,以情动人;坚持中庸之道,防止“过”“不及”的极端,把握“度”,做到节约、浪费、赏罚、褒贬;追求和谐,和谐才是最重要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既注重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又反对无原则的约定与勾结;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强调执政为民,提倡无歧视教学,孜孜不倦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修行天道是有层次的。作为一个理性的人,要履行法律义务,就要按合同办事,守信用,一切都要合法。这些其实是修行天道最基本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只以一切为基准,那么人类很快就会不要脸——只要是合法而不良心的,我怕什么?只要不犯法,什么都可以做,就是没有良心!任何人做了合法或不合法的事,被大家骂了,就是不讲道理。这个时候他还自信自大,那就是无耻。面对这种情况,儒家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了一个补充方案:“学近知,行近仁,知耻近勇”。
羞愧几乎是勇敢,这意味着只有知道羞愧,一个人才能反省自己,努力工作。只有有羞耻感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己。这是“勇气”的表现。总是有羞耻感不仅可以帮助你保持健康,培养你的高尚精神,还可以知道如何长期进步,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知道羞耻几乎是勇敢的。羞愧意味着知道自己的错误。不知道自己的错,就是不要脸。即使你有错,你也知道这是无耻的。羞愧近乎勇敢。一个人只有在能和别人战斗的时候才是勇敢的,而不是赢得别人的时候。真正的勇气,是能够与自己的习惯抗争,赢得自己的习惯,控制自己的习惯,重新做人。这才是真正的勇气。所以,儒家主张在一切合法性的基础层面上再高一点,即一切人际关系的日常运用都是理性精神的体现,如礼仪、礼仪、礼貌和礼仪制度,这些都使人更有人情味。因此,中国儒家在法家和他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小人与君子、正义与良知的概念。告诫人们要有自律和为公众利益负责的意识。所以,中国人遇到法律权力没有危险的地方,就会按照“天地良心”去思考或者要求大家去做事,否则就会“被天地所迫”,想尽办法用儒家的道德约束去劝诫和鼓励人们“知耻而后勇”。
因此,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解释了法、儒、道三个层次的最佳管理模式:法家和他律为基层,以恶制恶、以强凌弱,以儒家自律为中层,以扬善止恶、以圣道为顶层,以道家为顶层,以天道除恶、以王道为依托。一个人一旦自私、任性、自大到法家的规章制度无法控制的地步,再到儒家无法勇敢控制的时候,就只能用道家思想去帮助其他不义的人,多行不义必自毙,利用大势去对自然的终极规律做出判断,也就是我们普通人通常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老子在《道德经》中大概把政治分为两类五个层次。这两种类型是无为和有为。无为的类型包括道和德;有为型包括仁、义、礼。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其中德(德只指德,不指德)和仁是这五个层次中的最高标准。“丧德而后贤”就是丧德而后贤,和仁者差不多。“丧德而后仁者”就是仁者而不无为。仁属于有为的范畴,而“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则是指有为范围内所展现的不同层次。在德、仁、义、礼的层面上,只有道德是能达到“道德统一”的客观行为,其他都是主观行为。在老子看来,人的精神品质可以分为道、德、仁、义、礼等多个等级。在众多等级中,道的等级最高,德、仁、义、礼的等级较低。“所以,我们失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礼学,从善学,从善学,从善学而不失德,从德学而不失德,从德学。通俗地说,可以逐步进入中层儒家,并向中层儒家学习,再逐步进入高层道家。
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婴幼儿阶段,我们只能在线上基于信息资源教育一些生活技能和礼仪规范,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健康快乐地成长。当中青年阶段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时,要加强自律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穷人可以独处,成就可以帮助世界”的修养。法家、儒家的条件完备,才有机会进入道家“为所欲为,不逾矩”的自性境界,公司的管理也是如此。俗话说:“地基不牢,地摇地动。”如果一个公司连最基本的规则和程序都没有,或者是效率低下,就会开始盲目追求或者标榜德治和人性化管理。结果就像浪费时间。无源之水无根,不能长久,不可持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