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企业员工福利包括哪些(职务消费)

工作消费(企业的员工福利是什么)

文/陈中海

只要有公共权力和专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人,“工作消费”就会存在。中国古代在这方面有很多制度和规定,把抑制过度的“职务消费”作为官员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效果并不理想。

工作补贴

古代官员的收入习惯叫做俸禄。按照最早的意思,它包括工资和大米。工资就是钱,饭就是饭。这是因为早期官员的收入往往以货币化和物质结合的形式分配。比如汉代实行“半钱半粮”制度。宋朝以后,官员的收入以钱为主,粮食为辅。

考察历代官员的俸禄,薄薪是基本特征。东汉时,一个李白大员“一月得粟二十两,千两”,只能养二人一马。晋朝官员的收入也很低,晋武帝说“今朝在位者,鲁不为耕”。元朝时,一个九品官员“一月只收六日粮”,明朝时,一个七品县令一年的名义俸禄是90石米,收入要折算成钱和米,这叫“折色”。最后他手里拿到了12石米和27.5两银子,只能靠穿布衣吃糙米度日。

但工资只是官员收入的一部分,官员在工资之外往往还有很多补贴。魏晋以前没有等级制度,但是很多官员都有封号和封地,他们可以在封地享受一定数量的美食城。比如“万户侯”就是享受一万个美食城的侯爵,有爵位的可以“吃穿交税”,是官员工资的重要补充。

魏晋以后,官职等级制度逐渐固定,食邑封爵成为一种荣誉,官职补贴以其他形式发放。隋炀帝黄凯九年(589年),朝廷向京外官员颁布诏令,分配公地,然后将这一制度推广到京内外官员。其中,北京的官员按不同等级分配公共土地2至26公顷,北京以外的官员分配公共土地1至40公顷。租用公共土地“供公众使用”的收入实际上是一种工作补贴。

后来,唐朝官员的收入结构几经调整,形成了批地、俸禄、俸禄材相结合的制度。俸禄物资包括月薪、物质钱、杂项使用等项目,其中物质钱专门用于公务开支,在官员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宋代官员的收入分为定期工资、加薪和工作领域。除此之外,还有部长的钱,这也是一种“工作补贴”。支付标准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到了明朝,各地除了正常的税收之外,增加收费是非常普遍的。海瑞被任命为淳安县令,该县每年正税只有925两,但前任县令每年征收12950两。各种“乱收费”都是正税的十几倍。正税上缴国家,多收的税往往以各种补贴和办公费用的名义缴纳。

清朝引进了公费保养廉价银的制度,主要用于官员的生活补助和衙门的日常运转。这些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超过了正常工资。有学者研究过,清代汉族官员的固定收入中,俸禄只占22.2%,维护廉价银两占68.3%,公费占9.5%。

官方招待

“职务消费”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公务招待。

早在周代,天官就设立了,在天官之下有管事、仆役、兽人、渔民等。他们负责举办重要的晚宴。自周代以来,每年元旦都会举行郑丹宴,不仅是官员和官员,还有家庭成员。朝廷还会为冬至、寒食、重阳等重要节日举行宴会。此外,皇帝还会举行宴会庆祝登基和生日。

官员们私下里频频打招呼送人,《韩曙》记载:“官员或常驻官员几个月后退休,送旧迎新,过马路。”《后汉书》记载:“择代互动自然,长月易,迎新送旧,无烦恼,或官庙空荒芜,无案。”这种迎送风气在南北朝时期甚至被“制度化”。当时有个“送逝者”的潜规则,就是官员上任或离任时,当地政府要送礼。其中,离任官员的前办公室每年都要派人送礼,时限一般为三年。为此,一些州县干脆设立了“送已故大师书”来负责此事,“全民出钱送礼”。

唐朝官员被提升到一个特殊的“烧尾宴”。它名字的由来是说人的地位突然变了,就像老虎变成了人,但尾巴还在,所以被烧了。这种宴席极其豪华,唐代魏菊园举办的“尾烤宴”菜单得以保留,包括凉拌、炒菜、烧烤、汤料、甜点、糕点等58道菜,比普通家庭宴席更为隆重,费用大多由公款支付。

唐朝以前,官员没有“工作餐”,但也有类似的做法。《国语》记载:“楚成王时朝闻文子不如夕,故每朝设一束皮蛋和一筐以辱文子。至于今天的尹稚教。”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天下,勤于治理”规定,官员上朝不仅要早,而且要经常晚,于是他命人在宫外楼道“与伯妃聊天”,相当于一顿工作早餐。到了宋代这一制度固定下来的时候,不仅官员可以享受这种饭局,一般的官员也可以享受这种饭局,称之为“廊饭”。这一制度在元明时期也有实施,明代官员的用餐地点通常在奉天门或武英堂。清朝时期,很多政府官员干脆设立“政府食堂”。清代人欧阳赵雄在《水窗春日》中描述了一个河流服务组织设立的食堂。“它的美食可以从早到晚端上桌,小碗数可达数百人”。场面非常宏大。

除了“工作餐”,官员们还经常有其他的聚餐活动。宋代有“旬定”制度。官员们可以每月用公款吃一次饭,费用由部长的钱支付。宋朝政府也明文规定“一切公宴,止或议公务,出郊劝农等,皆准。”,这给公款吃喝开了绿灯。所以宋朝的官员吃饭喝酒都很认真。在朱茵的《北宋大臣钱表分析》中,西北的涠洲国记载了李青三年(1043年)每月有五笔公款吃喝。

这种情况在清朝变得越来越严重。《道县环海记》的作者张曾是陕西运粮道的总督,安被称为“地道”,凡是去西藏、新疆、蜀地的地方都要经过。根据张的叙述,“遇路人,全由粮道承办”,“每次有两出戏,中间桌五桌十四桌,中间桌有燕窝烧烤和鱼翅海参”。当时大鱼每尾花了4000到5000元,其他如鳝鱼、鹿尾等在宴席上也不能忽视。“每一场酒席,连戏的价格、赏赐和宴席都是杂七杂八的。

在担任陕西省粮库长期间,张曾感叹“整天被人送去迎接去看戏的宴席”,“不缺钱不缺酒”,算下来接待费“一年总在5万元左右”。

公款旅游

古代交通不便,诏令、公文、书信的传递成了问题,官员到外地工作、出差往往是大事。这些沟通和出行需求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所以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岗位体系。

秦汉时期,驿站制度已初步建立,到了唐代,驿站制度已臻完善,全国主要干道每30里就有一个驿站。据《通典》统计,唐玄宗时期全国共有驿站1639个。宋代驿站制度较为完善,功能上分为府、厅、驿。元代驿站被称为“站红”,明代更重视这一制度。朱元璋称帝后,立即下令对全国范围内的驿站进行改组,将“站红”改名为“驿站”,并颁布了《何英易慧驿站条例》,细化了驿站的接待标准。河间府乐城驿站、东平府太平驿站、扬州府广陵水驿站等著名驿站在全国涌现。

古代官员来自很多学者,他们在参与政务时也喜欢表达对山水的感情。驿站成了他们“半公半私”的出行工具。唐代诗人、散文家辈出,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诗人、文人,他们写下了大量歌颂全国山川的诗篇。没有政府邮政局,他们很难涉足如此广泛的领域。韩愈在诗中说:“府西三百里,后亭如鱼鳞。”白居易写道:“灯火穿村穿城,音乐归忆楼。何音离苏州五十里。”可以看出,驿站分布广泛。

依托发达的驿站,苏轼西游半个中国,东至陕西凤翔,东至江苏吴江,北至河北宝县,南至海南昌化。明清以后,出现了徐霞客这样的旅行家。

人们创作了许多与邮局有关的作品。李白的《宛西亭》、王波的《白霞帖》、唐绍夫、杜甫的《季枫帖》、李商隐的《西郊行旅》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还有文人王耔今天用泥壁墨写的题壁诗。

清朝人查沈星从北京南下,沿途经过各个驿站,一路书写。写完后,他在邮局的墙上写道。经过一次旅行,实际上有60首诗,发表在一本名为《题壁集》的书中。帖壁上不仅有比较短的诗,还有大篇幅的文章题写,如李白的《古书亭记》、柳宗元的《帖壁记》、刘禹锡的《关城一记》等。唐代孙桥的名作《赞邮局》也属于这类作品,被称为晚唐文学的代表作。

缺点很难改变。

然而,公共娱乐和公共旅行除了方便文人雅士吟诗酒、纵情山水之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

《清钞》讲述了一个叫钱火武的惯骗,他曾经从广西到浙江,行程三千多里,过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想到了政府邮局。不知钱火武从哪里找到了一个广西巡抚衙门的信封,用废纸塞住,外面粘上鸡毛,弄了一套竹筒,背上黄脸包袱,扮成衙门使者,一路走在官道上,畅通无阻地经过了几个省,所有的吃喝都由驿站供给。

事实上,明清时期驿站制度比较完备,要进去也不容易。除了装扮成信使或军官之外,还必须签发一份附录,相当于工作许可证和介绍信。调查书是专门用的,但是由于管理不严,有的人把它卖掉或者送给别人,有的人伪造调查来占便宜。

这只是制度上的一个漏洞,相关制度产生的浪费和腐败更是触目惊心。以邮政站为例,其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成为巨大的负担。据《明慧典》记载,张在改革期间改组了全国邮政系统,仅精简三分之一就节省了94万元。当时户部的年收入只有300万元左右。

况且公款吃喝是历代难以控制的现象。韩晶皇帝时期连年歉收,但官员们仍然用公款大吃大喝。韩晶皇帝不得不发布一封信,宣布任何接受公众宴请的人将被立即免职。汉景帝宣帝在位时,有一些官员在公务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这是奢侈浪费的。朝廷曾下诏“通报批评”。宋朝颁布的《庆元法纲》对公款娱乐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官员只能用“券”吃饭,类似于“餐券”,用餐标准也有规定,超标的要查处。

然而,人的因素是系统真正有效的关键。如果制度关系到执行人的切身利益,执行的效力也会因这种影响而发生变化。高层决策者都希望下面有一个廉洁高效的官员团队,也希望官员能够通过制度约束进行约束,但这样的约束往往比较弱,稍有放松就会立刻反弹。

归根结底,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有关。中国被称为“熟人社会”。人们习惯于通过个人关系而不是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相互联系。人情大于法治和制度。“有人能轻松做事”和“只要有人不能做事”的概念自古以来就很流行,所以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维持各种关系,从而给这些送去食物、饮料和欢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