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坛(奋斗70年——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
图为会议现场。本报记者钟/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钟通讯员沈波)7月1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武汉新新图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首届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行。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周剑波教授主持并发表主旨演讲。本报记者钟/图
武汉新新图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联合创始人王奎英致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周剑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李连仲,瑞典哥德堡大学副教授郑景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悟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严志杰教授,副教授章家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对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炳涛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
会议由周剑波秘书长、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钱进主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与武汉新新图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希望整合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具有历史厚度的新思想,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本次论坛以“奋进七十年——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为主题,对话内容包括“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和“新中国7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
武汉新新图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联合创始人王奎英致辞。本报记者钟/图
王奎英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的初衷是响应* * * *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需要。他认为,所有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与时俱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继承“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继往开来,为万世讲和”的志向和传统,才能更好地为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服务。
本文从周剑波隋唐盛世出发,着重论述了中外文化融合的重要价值。他引用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两记旧事》简要说明了盛唐盛世的重要原因:一是政府在宏观层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微观层面的家庭经济积极创新;三是促进了儒、释、道新文化的出现,奠定了隋唐的文化基础。周剑波认为,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文化基础是包容的、充满活力的文化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李连仲作了主旨发言。本报记者钟/图
李连仲说,经过70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经过70年的探索和实践,这条路证明是成功的。前30年,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40年来,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贫困问题,实现了共同富裕。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应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瑞典哥德堡大学郑景海副教授作主旨演讲。本报记者钟/图
郑景海认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本身就符合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框架,即萨缪尔森提到的混合经济模式,也就是一些中国学者所讲的“两条腿走路”的政策(市场是政府的手)。而且,中国的道路也与复杂系统的科学思维相一致,是新古典综合框架的延伸。五年规划表明,政策层面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视为典型的复杂系统,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本身具有明显的自我适应、自我完善的特征。鉴于此,他呼吁国内外学者更多地关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结构概念、新古典综合框架向复杂系统科学的延伸以及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悟作主旨发言。本报记者钟/图
本文从力量从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30年、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40年三个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进行了简要梳理和总结。他认为,中国不仅鼓励政府有所作为,还支持市场监管。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这一点在中国乡村企业崛起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和充分。70年来,凭借人力资本的优势,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虽然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但也为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他坚信,如果人们强烈的致富欲望和政府调控的作用能够充分结合,中国一定能在2050年实现既定目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阎志杰教授作主旨演讲。本报记者钟/图
颜志杰认为,40年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和发展了私有制,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这种做法一方面符合人性,另一方面也为形成正确的经济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平台。所有制的形式和内涵不能一成不变。不变的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那些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生存和发展的人,一定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对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格光副教授作主旨发言。本报记者钟/图
章家光认为,从经济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摩擦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其次是一个经济问题。总体而言,国际贸易摩擦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且周期性越来越短。中美贸易摩擦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同期世界贸易周期高度吻合,与美国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从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摩擦的演变历史来看,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存在,呈现出旷日持久的趋势。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炳涛教授作主旨演讲。本报记者钟/图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宋秉涛指出,在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中,企业家和政府在中国道路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学术界对企业家角色的讨论,他更多地从政府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政府通过发展精神文明和建设基础设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其次,儒家思想为社会主义的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公共产品、政府角色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两者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观点相似。基于上述结论,他认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中国道路”建设时,需要将传统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实践相结合,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北京大学新新智库论坛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钱进主持会议。本报记者钟/图
最后,周剑波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他说,中国道路是当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对中国道路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希望从社会问题中找到未来学术研究的方向。就本文的主题而言,所有的演讲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道路及其历史渊源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包括复杂系统思维在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对政府与社会平衡关系的探讨、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探讨、对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考量、对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对中西多元文化融合价值的肯定等。我们必须明确,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因为它们能够为中国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甚至是解决方案。他衷心希望新智库论坛能够通过学者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新时代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建设贡献哲学和社会科学智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