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自2008年上映以来广受好评,在第21届奥斯卡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8项大奖。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形容这部电影是“一部打破好莱坞营销规则的大片”。
这部电影讲述了出生在贫民窟的孩子杰玛·马利克(Gemma Malik)最终获得大奖,并通过参加电视智力竞赛节目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在苦难与希望并存的平行世界里,凸显了人性的朴素之光。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镜头呈现的悠久历史和复杂现状融合在了印度的一个角落。影片中的许多情节几乎将印度社会的历史与现在一一对比,既有现实中的挣扎与残酷现实,又有黑暗中永不抛弃的善良与淳朴。
01、苦难与希望并存于平行世界
与西方文化不同,印度本土文化的宿命论极大地启发了导演丹尼:
“在我们接受的一些意识教育和文化中,都说‘人定胜天’,只要我们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在印度文化中,这种命中注定的命运是极其强大的,人在命运面前是非常渺小和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角色。人们需要做的是,是按照上帝的意志,而不是千方百计。”
电影一开始,贫民窟的一群孩子在所谓的“私人领地”打棒球,被警卫赶了出去。这些孩子衣衫褴褛,没有食物可吃。他们在破旧的小巷里逃脱了守卫。贫民窟里泥泞的房屋与刚才高档的私人住宅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涵盖了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孟买贫富两极分化的极端、印度贫民窟的肮脏、宗教信仰和赤裸裸的人性的矛盾和冲突。
现实是残酷的,然而人性的温暖是永恒的,在满是垃圾的河边,有着希望和笑脸的孩子。影片中,杰玛怀抱梦想,直面困难,勇往直前,让他由弱变强,他的坚持和坚韧也赢得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和重生。
美丑的鲜明对比,苦难与希望并存的平行世界,这样的场景既辛酸又发人深省。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丹尼并没有通过展现穷人的生活来讽刺上层世界的醉态,影片中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也没有去对比和隐喻,而是通过镜头的方式忠实地展现和记录。逆境中的人依然没有抱怨,没有抱怨,只是顽强地、积极地逆风成长,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
对于电影来说,无论是浓厚的喜剧氛围,还是结尾的印度式歌舞呈现,都掩盖不了导演电影想要体现的残酷主题,那就是贫民窟人民生活条件的诉求和改善。在这个世界上,吉玛只是一个相对幸运和完美的童话代表,一个穷人的梦想和希望,更多默默无闻、无法改变现状的穷人才是社会需要关注的。
童年短暂的关系让男主角杰玛和女主角拉蒂卡情投意合,数次的分离与重逢让他们成为彼此心中坚定的守护者;萨利姆爱钱如命,但最后还是放了拉蒂卡,让他们聚在一起,与敌人同归于尽,彻底解除了两人的后顾之忧;
在贫民窟残酷的现实中,有爱情的滋润与温暖,有兄弟情谊与梦想等美好信念的支撑,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存,有苦难与希望的共存。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不要太过沉重,也不要盲目相信生活中的真善美,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样才有动力把苦难变成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
02、独特的叙事手法
这部电影具有好莱坞式的过程叙事,充满悬念的拍摄手法,浪漫的特色,以及史诗电影的氛围和模式。故事优美生动,丝毫没有人为累赘的嫌疑。
电影一开始就采用了问答式悬念,将观众代入剧情。从第一个问题“1973年动作片《囚禁》中的主角是谁”开始,观众被引入男主角杰玛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历程被呈现给观众。问答的形式看似只是一种简单的叙事形式,但背后却是杰玛一次又一次的系列悲剧经历。
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看似简单,但所描述的场景却包含了思想情感的方方面面,比如杰玛的爱情、亲情、理想、信仰以及深刻的社会问题。
杰玛的生活充满了挫折。她的母亲死于宗教冲突。她被骗去当乞丐,几乎弄瞎了眼睛。在哥哥的帮助下,杰玛侥幸逃脱。这个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在一个问答故事中得到了解释。
导演丹尼看似描述了一个贫民窟少年的艰难成长,实则融入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既体现了印度的传统文化,又以现代都市节目的方式为线索贯穿始终,带领观众通过问答不断寻找吉玛背后的成长故事,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现杰玛成长的过程中,影片按照观众心理接受的顺序,将小问题糅合成一片,再由每一片制作成电影。在组合的过程中,并没有让观众在逻辑上感到困惑,而是符合观众感性与理性的逻辑,用一种讲故事的方法来诠释深刻的内涵。
观众不仅能满足于对情节的清晰概括,理解电影所传达的精神,还能按照导演的顺序和思路清晰地感知电影叙事的每一个细节和结构,从而导致镜头之间的新组合和新的意义,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美感。
03、人性之光
杰玛和拉蒂卡之间的爱情贯穿了整部电影。宗教冲突不仅摧毁了千千成千上万的家庭,还摧毁了杰玛和拉蒂卡的家庭。
拉卡在风暴中与父母分离,成了孤儿。杰玛不顾哥哥的反对接纳了她,两人相爱了。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作为电影中永恒的主题,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生活片段的刻画,尽可能地为观众打开了人性空的空间,凸显了人性之美。
主人公杰玛从小就住在贫民窟里。他可以为了“报复”哥哥而往哥哥的内裤里塞垃圾,为了得到明星的签名而跳进粪坑,冒充“导游”诈骗美国游客,或者从游客那里偷钱到市场上卖。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所有这些恶作剧都无法掩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天性和童真之美。
这些细节的呈现是对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指责。一个正处于成长阶段,享受阳光雨露的孩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做更多不符合年龄的事情。缺乏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会让他的成长充满困难和无奈。可贵的是,杰玛坚持自己内心的纯真,渴望爱情,向往自由。
他从未放弃梦想,也从未放弃友谊和爱情。逃出魔窟后,他仍然坚持要回到火坑去找他的伙伴。他遇到了那个失明的歌手,给了他100美元。
“杰玛,你是个大人物。你很幸运能出来。我为你高兴,但我不走运。”
他们的友谊,人民是透明和善良的,也正是因为杰玛的善良,他得到了拉蒂卡的下落和节目中问题的答案。
他珍惜他的爱。虽然他曾经一无所有,但他对他的爱人没有任何承诺或野心。他只是坚持要守护伴侣的身边。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他身上的人性之美从未改变。
故事的最后,杰玛赢得了2000万卢比的公众关注。他一路跑到火车站,遇到了正在等他的拉蒂卡。他们在火车站唱歌跳舞。此时此刻,画风变了,从两个小时的写实氛围,到全球流行的印度宝莱坞歌舞片段。大团圆结局迎合了观众的内心需求,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在这一刻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结论:
这部电影运用了美学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场景如何变化,美丽的印度歌舞向观众展现了杰玛跌宕起伏、悬疑人生的经历,反映了复杂而又极其现实的社会现状,引发无数人的思考,值得多次颁奖。
它告诉我们:在喧嚣、名利的背后,永远是最简单、最真实的情感支撑着我们的成长,带给我们快乐。即使在卑微和卑微的生活中,也不要放弃心中的真善美和爱。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引导观众无怨无悔地结束,坚持自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