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湖南和湖北里的“湖”,是指哪个湖泊(湖北湖南的湖指的是)

湖北的湖指的是(湖南和湖北的“湖”指的是哪个湖)

长江过三峡后,被沿岸山脉阻隔,蜿蜒曲折,水系交错。大量的水被收集在低洼地区,形成湖泊。在众多湖泊中,有一个位于中国中部的湖泊特别特殊,总面积达2579.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以它为中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楚文化。以它的名义,湖南和湖北诞生了。这是哪个湖?

《费翔寺略》说:“洞庭是神仙洞窟之一,故称洞庭。后人素以海阔、水患、无所获而著称,故名洞庭湖,因洞庭湖而得名。”这座神话般的“洞庭湖”就是今天的君山岛,它与历史建筑岳阳楼遥相呼应,因此得名洞庭湖。

上图_湖南湖北,洞庭湖标黑。

洞庭湖的前世今生

古代地质活动造就了洞庭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造成了扬子准地台江南轴的断陷。在喜马拉雅运动和随后的地质变化中,洞庭地区再次彻底沉没。长江水系的松滋河、太平河、大内河、条仙河和洞庭湖水系的湖南河、子河、沅河、澧河在此汇聚、汇聚,形成了1878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叫古云门、九江、崇湖。北接松滋、太平、大内、条县,西接沅江、丽江,南接湘江、资江,东起岳梁城陵矶,与长江相连。北魏郦道元指出,:湘、黔、元、李“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必迎大江北”。那时候“湖宽而圆,长达五百多里,日月常出没”。唐宋时期,洞庭湖继续向西扩张,八岭志有云:“洞庭湖在八丘之西,西有红砂,南有草,绵延七八百里。”“八百里洞庭湖”扬名海上。

上图_洞庭湖百年萎缩示意图

云梦之争

历代学者称洞庭湖为“云梦”,争议无穷,各持己见。“云梦”一词最早的来源于《左传》。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提到“楚有七情”,其中“云梦者八九百里。”云梦一度成为洞庭湖的代名词。然而,关于云梦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一个是“跨河论”。按照这种观点,横跨南北的长江中游两湖统称为云梦泽。西晋史学家杜预明确指出:“江南是云,江南是梦。”《汉阳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云在江北,梦在江南。”魏晋时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长江以北的孟泽逐渐干涸,形成了许多湖泊和池塘。长江以南的云泽没有受到影响,因此被命名为“洞庭湖”。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

二是“江北论”。汉代和三国时期的社会主流认识到云梦位于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史记》记载:“江陵为郢都,西与吴、巴相连,东有云梦之摆布。”、后来的和朱都持这种观点。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曾在此泊练水军。

第三是“地名论”。西魏时,湖北孝感安陆附近有一个县云梦。诗人李白羡慕《子虚赋》中描写的场景,隐居于此。

上图_曹操(155-220年3月15日)

洞庭湖的水文功能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据测算,总面积3879.2平方公里,有湘、黔、元、黎四条河流和“长江四大河口”。湖泊总库容220亿立方米,其中湖泊库容178亿立方米,河道库容42亿立方米。洞庭湖年入湖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凭借这一吞吐量,洞庭湖已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

当长江上游形成洪峰,流经“长江四口”时,洪峰水位明显高于洞庭湖,部分洪水改道南下注入洞庭湖,从而降低洪峰。长江洪峰过境时,高水位的洞庭湖通过城陵矶流出长江,保证了枯水期下游的水位,起到削峰、蓄洪、调节水位的作用。由于洞庭湖的存在,多次挽救了险情,缓解了洪峰对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威胁,使他们能够安全渡过洪水。

长江流域、洞庭湖和鄱阳湖之上

洞庭湖的文化功能

春秋时期,楚国先民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迁徙到长江流域的洞庭湖一带。楚人南迁后,在原有黄河文明的基础上,吸收了少量长江文明,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涵盖宗教、礼仪、艺术、工艺技艺等各个方面。著名的“和”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洞庭湖以其美丽的天空和旷达的色彩,吸引了历代学者的注意。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洞庭湖,如:

在《伤逝》中,“船会漂下来,上洞庭,下江”;

在向君,“驱龙北,走我洞庭之路”;

在《湘夫人》中,是“秋风,树叶下的洞庭浪”。

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后感叹:“我不能和这个人独处。”他召见了司马相如,给了他一个官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生动地描绘和渲染了洞庭山水,已被收入小学语文教材。

北宋李青六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了《岳阳楼记》。在文章中,“如果你住在寺庙里,你会担心你的人民;”远离江湖,你会担心你的国王”已经成为一句永恒的爱国主义和关心人民的谚语,流传至今,洞庭湖和岳阳楼也通过它获得了更多的名声。

上图_范仲淹(1989-1052)

亭湖的经济功能

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洞庭湖地区因其良好的水土资源而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洞庭湖附近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湖南常德礼县蓬头山发现距今约9000年前碳化的人工栽培稻,比浙江河姆渡遗址早2000多年。

秦汉时期,洞庭湖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吸引了移民的涌入。永嘉叛乱后,“十余万人流入荆州”,湖区成为安置难民的重点地区。随着移民的增加,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促进。到了南宋时期,优良水稻“占城稻”在湖区推广种植,水稻产量持续增长,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有“苏湖熟,天下皆稻”的美誉。

上图_安史之乱

唐玄宗时期,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北方流民再次涌入,“湘登人,二京服,皆投江湘。所以,京南经义是它开始的十倍。”明清时期,湖区人口持续增长,当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田规模扩大。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湖区粮食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五大湖泊之一的洞庭湖,历经沧海桑田、时代沧桑,集地域、湖泊、山川、景区于一体,展现出独特的洪水、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魅力的。三者激荡融合,相辅相成,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目前,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养殖基地,也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宝库,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