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史上最全鼓浪屿介绍!(鼓浪屿在哪)

鼓浪屿在哪里(历史上最完整的鼓浪屿介绍!)

喧闹的秘密花园

1.98亿年前,当鼓浪屿还是燕山晚期形成的中粒花岗岩时,它从未预料到自己日后成名所带来的幸福和烦恼。人类的野心带来了几百年的全球化运动,最终在中国闽南这个小岛上留下了一个秘密花园。

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大会最终评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个世界遗产项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世界遗产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像所有不受欢迎的反击一样,鼓浪屿现在闻名世界,挤满了人。不知道是不是更加怀念自己作为“圆周子”的小幸运时光了。

▼宋代绰号“元周子”

所有的兴奋都始于孤独。

宋代以前,鼓浪屿只是海中的一座孤岛。直到一个叫李的渔夫的到来,他的孤独才被拯救。

小李,一个曾经住在艾蒿岛对岸的同学,有一天在海里钓鱼,船被风暴吹到了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这个椭圆形的小岛被海滩环绕。

“它又圆又沙,所以我们叫它‘圆沙洲’?

为了暂时避开风浪,小李别无选择,只能留在岛上...谁知道,过了一段时间,松屿岛、东屿岛出海捕鱼,越来越多的渔民被风雨逼得出逃...人们在鼓浪屿西部吉姆山以北的一条小河岸边建房,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李厝岙”聚落,即现在的“内”

今天的“乃厝岙”码头

▼明朝的名字“鼓浪屿”

“圆沙洲”就像小李的桃花源,“不知有汉,不分魏晋”。

只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每次涨潮的时候,西南海岸都会发出像鼓声一样的巨响,非常嘈杂。

涨潮时,鼓点是“鼓浪屿”

后来发现岛西南岸有一块大石头。因为被潮水打了好几年,中间被冲刷出一个大洞。每次涨潮时,海浪拍打着岩洞,它就会隆隆作响,所以人们称这块岩石为“鼓浪屿”。

明朝万历年间,泉州名人丁在日光岩题写了“古浪洞”。

刻有“古浪洞”的阳光岩

因此,这个小岛有了一个新名字——“鼓浪屿”。

如果你有一个好名字,人生就成功了一半。不然“命名馆”的生意会这么火爆。

▼在这里记住一个厉害的人未完成的梦。

隔海相望的台湾省兄弟被荷兰人占领了38年。这时,一个名叫郑成功的凶狠的男人出现了。他清理了父亲的旧部门,招募士兵,很快招募了数千人,组建了一支军队。

郑成功收复台湾省。

1647年,郑成功移居厦门,乘船来到鼓浪屿。

在鼓浪屿阳光岩附近(没错,就是那个以“鼓浪屿洞”为名的地方),有一个石制大门,郑成功在大门旁边搭建了一个水上作业平台。水台前是龙头街至永春路一带,当年是银滩。

现在是白色的银色海滩

海水上涨时,军舰可以直接从海上进来。郑成功站在水平台上,发号施令,指挥水手们。如今,鼓浪屿还保存着当时的水上作业平台和石寨门。

日光岩日出

眼见为实,要知道,他收复台湾省是为了做反清的根据地,实现收复中原的梦想。中原的恢复在当时也叫反清复明。众所周知,梦想最终并没有照进现实。

▼狼来了之后...

然而,清朝终将走向灭亡,就像一只笼中的鸟儿,怀揣着一个繁荣的梦想。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来了。

1841年8月,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强行占领鼓浪屿,直到1845年才正式撤军。在此期间,1843年,鼓浪屿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古屿岛被开放为贸易港。

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省,觊觎隔海相望的厦门。清政府不得不寻求“国际保护”,请求列强帮助“保护厦门”。帝国主义者共同策划了所谓的“鼓浪屿公地”。

嗯,为了防止一只狼,吸引一群狼。

到1902年,鼓浪屿正式成为公共租界和列强的游乐场。包括德国、美国、法国等在内的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了领事馆。

古屿岛已成为“世界建筑博览会”

许多中国的传说都诞生在这里。

西学的到来,对岛上的人们也是一种启示。

传教士来了,创办了福音小学(鼓浪屿最早的西式学校)和怀德幼儿园(中国第一所幼儿园)。

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育德女子学校也已建成。中国第一位女牧师何,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林都曾在这里接受过培训。

林,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创始人

出生于鼓浪屿的林是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后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主任的女医生。

林医生一生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但他从未结过婚,也没有孩子。

古语其实是中国现代足球最早的发源地。

前华英学院

1898年,英国传教士在鼓浪屿创办了华英学院,学院成立后不久,华英足球队成立。

它赢得了英国足球的精髓,所以经常在饭子秋浦(现在的鼓浪屿人民体育场)和岛上的外国人队一起比赛。岛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观看这种被称为“足球”的比赛。

前华英足球队

之后,这支队伍还远征台湾省和东南亚,打了很多胜仗。这是中国现代足球的萌芽。

如今,以老鼓浪屿为队的英汉校友会足球俱乐部,仍然经常组织球队与香港、台湾省和菲律宾的朋友互访。

“新中国最健康的人”马月涵

在鼓浪屿,还有另一个传说。被毛主席誉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的马月涵就出生在这个岛上。“运动是健康的源泉”出自他口中。他从小就是体育天才,曾经担任过国家田径队的主教练,去参加过奥运会。

马月涵指导学生体育锻炼。

后来,他在清华大学任教了52年。难怪现在清华学生自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且有例子。

现在鼓浪屿上有马月涵广场。让我们上去跑两圈。

在鼓浪屿宁静的小巷里,你有时能听到钢琴优美的旋律。

从1913年第一架钢琴进入鼓浪屿开始,这里就成了钢琴的天堂。当时,在一个只有1万人口的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有500多架钢琴。这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钢琴岛”。

亦庄花园亭台轩中的古钢琴

岛上有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周树安、国家荣誉金钥匙奖获得者李佳璐、著名钢琴家尹承宗、徐飞平等。

▼老房子是鼓浪屿的灵魂。

古玉岛有很多老房子,经常藏在小巷深处。

比如漳州路上几棵高大的白玉兰树下,布满蜘蛛网的老房子,就是作家林语堂的婚房。只有后花园的野草和精灵流浪猫在哀悼穷书生和富婆的爱情故事。

优雅的红砖建筑

在鹭鸶路一座优雅的红砖建筑前,榕树的枝叶舒展自如。如果没有提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日本侵略者在那里签署了投降书。

鼓浪屿富有民族风情的老别墅

1841年,特别是厦门成为通商口岸后,来岛经商的外国人、闽台富商和华侨逐渐增多。当年的房地产投资意识可能不像今天,但鼓浪屿确实是一个宜居的地方。

于是,这些文化精英纷纷把这个地方作为定居或暂住的首选,岛上开始出现异域风情的建筑,从而形成了国际化的居住公共社区。鼓浪屿现存建筑约70%建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95%为华侨住宅。

如今,鼓浪屿已成为国际住宅公共社区,最著名的“中国第一别墅”——黄家花园。

黄家花园一号别墅

它的建造者黄也不小。他祖籍泉州南安,小时候游历南洋,从理发师到货郎,从商人到商人,从商行到国际贸易,直至成为印尼四大糖都王志毅。成立于上海的中南银行也获得了发行纸币的权利。

据悉,到1935年私人银行发行纸币的权利被取消时,这个开启“印钞机”的人发行的纸币数量仅次于中国银行,其财力堪称“富如敌国”。

▼中西建筑风格的最佳结合——海天结构

中西海洋乐园结构

它的门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有重檐和拱形拱门和飞檐。前后两侧的建筑一般采用古希腊柱式。虽然窗户装饰多为西式,但墙壁和角落都是中国雕刻的。

这种建筑风格在鼓浪屿并不多见,那里洋气的建筑比比皆是。

天堂结构的建造者是来自晋江的菲律宾华侨黄和他的同胞们。黄易出生于中国传统的农耕家庭,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1921年建造海上天堂之前,他已经在海外奋斗了20年。

▼最有趣的猫头鹰建筑——亚洲火油公司

商业亚洲石油公司是当时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代表,即清水红砖墙和哥特式尖拱窗。

猫头鹰建筑

鼓浪屿称之为“猫头鹰屋”,是因为它的庭院门窗顶上有猫头鹰的装饰。

现在已经成为实体书店,是年轻艺术家登陆岛后必看的地方。

▼美食来袭,做一个优雅的美食家。

古玉岛上除了人文建筑,当然还有令人垂涎的美食和充满小资的精致店铺。

最正宗的派——西林格尔茶饼店

这是一个默默守护了琴岛两个世纪的老品牌。老师傅按照古法研究准备了绿豆饼。试一试,细细磨出来的绿豆甜而不腻,香香可口。

绿豆派

一家独特的店——潘小莲酸奶

潘小莲酸奶店的名字是以老板的小女孩命名的。它主要经营各种酸奶和少量椰子蛋糕。

潘小莲的装修风格在岛上独树一帜。商店里所有的画都没有印刷。这家商店的卷首设计很大胆。拱形门和拱形外卖窗口镶嵌着漂亮的玻璃,门口的绿植郁郁葱葱。

最有特色的鱼丸店——林佶木丹鱼丸

今天的林佶牡丹鱼丸是鼓浪屿最有特色的鱼丸店,鼓浪屿四大小吃之一,被誉为厦门第一个手工制作的鲨鱼丸。

手工鱼丸

从1941年林雨森老人摆第一碗开始,就严格坚持传统手工制。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它已经成为一种众所周知的经典小吃。

中华老字号——金香肉松

如果是金色的,吃起来又香又鲜“金香肉松”

“黄生吉”是厦门最知名的中华老字号,已有166年的历史。创始人黄志江从漳州徐县东山出发,,提着竹篮,装满自制肉松,乘斗篷船来到鼓浪屿沿街叫卖。

看到城市繁华,生意兴隆,就产生了留在鼓浪屿开店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吃到这种金色的、美味的、无与伦比的“金香肉松”。

霸气档口——叶氏芝麻。

这家小店的霸气在于,它是岛上唯一能占道的摊子。这些大麻都是老板手工制作的。

叶的糍粑里满是美味的糯米。

“用金属刀把汤圆铺在口袋里”,然后放入“大量的砂糖和花生”,“用手捏成丸”,最后“在芝麻里滚”,让人看东西一片模糊。再试一次,很好吃!

一种知名的明星食品——189号龙头蚝油

189号生蚝是一种明星食品,在许多电视、杂志和报纸上都见过。蚝油原本是台湾省农民在吃不饱的时候发明的一种美味。

入口微腥,细味鲜美的蚝油。

简单来说就是将牡蛎、鸡蛋、洋葱等材料加水后拌入红薯粉中炸制而成。入口微腥,精品味道鲜美。

▼岛怕成名,人怕碰撞。

鼓浪屿没有“世界遗产”的名气也够出名了。

迫于无奈,1993年初,厦门出台“只准出,不准进”的原则,严格控制鼓浪屿人口。这就是后来经常提到的“人口减法”政策。

游客的激增也给小岛带来了考验。常住人口减少了,但游客数量却增加了。阳光岩石屋顶一年到头都挤满了人。

2014年,鼓浪屿出台整治方案,分流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到不同码头入岛。该方案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成功申请世界遗产的鼓浪屿将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海岛保护的责任更重。

一个小岛的名气和绽放,不仅仅是因为岛上自然环境的天然优势,更是因为历史机遇的巧合和碰撞,以及岛上居民的自我成长奋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