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和环境整治工作,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健康水平,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国家、省、市、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神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
建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会副主任为副组长,“两委”全体干部和村小组长为成员的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当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工作计划,并进行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检查、定期总结和详细工作记录。
二.内容和标准
环境卫生管理区域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区域。各村民小组实行自主管理,落实措施,村民委员会负责监督管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村道、沟渠、畜禽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11个方面。具体内容和标准如下:
(1)村庄道路和沟渠的卫生管理。
村所在地一、二级主干道路面平整干净,不暴露垃圾和积水。主次干道两侧沟渠排水良好,无污物、脏水,做好景观美化。
村民的路面应平整干净,清理路面及两侧沟渠上的杂草、杂物和污水。
(2)畜禽卫生管理
畜禽一律圈养,畜禽圈舍实行“三勤”(勤启动、勤铺垫、勤清扫),畜禽粪便及时堆肥。对一定规模的牲畜养殖圈舍,采取相应的灭蝇措施,防止粪便污水外流。做好牲畜防疫工作,防止牲畜疫病发生和传播。病死畜禽要深埋,不能随意丢弃。
(3)公共场所的健康管理
加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管理,让人们在干净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落实门前“三包”,绿化美化前门和庭院,这是居民的责任。市场应当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分类管理、固定的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卫生设施齐全,垃圾箱、垃圾箱数量充足。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检查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4)垃圾处理
村址垃圾实行定点管理。垃圾处理场所分类、选址要科学合理,非正规垃圾处理场所要坚决取缔。成立垃圾清理小组,负责村民小组所在地的垃圾管理。有明确规定的地方供居民每天倾倒生活垃圾。按规定倒入垃圾容器或指定地点,然后统一运输到指定的垃圾倾倒地点,并定期掩埋消毒。村内生产生活垃圾由住户在合理地点收集,禁止乱扔、堆放、倾倒。对于白色垃圾,要经常清运,并进行集中收集和拖运处理。
(5)厕所卫生管理
村内公厕数量要充足,位置要合理科学,并进行无害化改造。应有专人管理,保持内外清洁,及时清理,定时捕杀。该村积极推进户厕无害化改造。家庭厕所应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保持厕所内外清洁,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施入农田。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家庭厕所进行检查和消毒,防止蚊蝇滋生传播疾病。
(6)柴草管理
柴火与居住地应隔开一定距离,柴火与居住地应定点堆放。堆放整齐有序,柴草要用清,保持整洁,注意防火。
(7)建筑垃圾管理及红白事件引发的垃圾管理
当住户需要建造或翻新房屋或办理红白喜事时,应向村委会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房屋新建或改建后,建筑垃圾将被清除,押金将被退还。如果他们拒绝打扫,村委会会用押金联系清洁处理。
(8)家庭卫生管理农户庭院环境干净整洁,房屋、畜禽圈舍设计符合卫生标准,人与动物不能混居。室内物品要摆放整齐,经常清洗、清洁、通风,做到窗明几净,环境优雅。定期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家庭成员勤洗澡,勤梳头刷牙,保持个人卫生。
(9)水源卫生管理
村内安装自来水的农户饮用水应远离畜禽圈舍和厕所,周边水井和水源应定期消毒,露天水井应设置护栏和井盖,确保水源质量。相关部门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对饮用水水质进行监测,防止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0)。保洁人员管理
对于村清洁人员,需要明确责任路段和清洁范围。村委会每月对保洁人员进行评分排名,排名较低的上报,并适当扣除部分工资奖励先进保洁人员。
(11)卫生费用自筹
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农户每户收取100元/年的环卫费,用于保洁人员的工资发放和环卫设施设备的维护。
三.保障措施
1、实行包联,落实责任制。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最高领导负总责,各级落实责任。该村的选址采取三方方式,一是指定领导,二是指定专人管理、清扫、清运。负责卫生的村委会成员常年对此负责。村民小组配备环卫管理员,负责对所有村民小组和住户的环卫环境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
2.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多方筹集资金,该村将实行卫生费用自筹机制,加大环境卫生管理投入,确保环境卫生管理正常运行。村民小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适当措施筹集健康管理资金。
3.集中整治,定期管理。村委会把环境卫生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在确保每年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不断努力实现环境卫生管理的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