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措施(工程结算中)
虽然测量钢筋不是结构中的受力钢筋,不需要设计计算,但在实际工程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受力钢筋的准确布置,测量钢筋是必不可少的。在工程结算中,在计算配筋量时,对于是否计算措施配筋以及如何计算,往往存在很多争议,主要是因为措施配筋的概念、作用和设置要求不明确,计算依据不确定。本文就如何计算配筋量提出看法,供同行参考。
1化的目的和类型措施
钢筋作为整个建筑的骨架,其位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保护层过小,会受到外界潮湿环境的影响而被腐蚀,钢筋位置的偏差将成为终身无法补救的隐患。因此,为了保证受力钢筋的准确布置,测量杆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实际工程中,大掺量的加固措施有以下五种:
1.1马凳加固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保证楼板钢筋之间的有效高度,应将上部钢筋网固定牢固,并保证上部钢筋的保护层,特别是悬臂板处上部纵筋的保护层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马凳钢筋通常用于双层钢筋之间,马凳钢筋的直径通常不小于上部受力钢筋的直径。比如板筋直径10毫米,直径12毫米的筋可以当马凳,当然也可以和板筋一样。
1.2梯子筋
在绑扎剪力墙钢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两片剪力墙钢筋网片之间的距离,保证了剪力墙钢筋的保护层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通常,将使用垂直和水平梯杆。当使用的梯杆不需要垂直分布在墙内而无需更换时,其直径不受限制,可以小于垂直杆的直径。当使用的梯级钢筋需要更换竖向分布钢筋时,梯级钢筋的竖向主筋应比竖向分布钢筋大一个等级。例如,如果剪力墙的竖向钢筋直径为10毫米,则此处的阶梯钢筋直径应为12毫米。只要剪力墙截面的厚度、竖向钢筋的间距和每层竖向钢筋的直径变化不大,水平定位梯杆就可以重复使用。
1.3柱纵筋定位架
定位框是为限制剪力墙暗柱和框架柱纵向配筋而制作的定位箍,可重复使用。
1.4垫片
当梁的上下部位有多排受力钢筋,且上排钢筋不能用箍筋连接固定时,为保证每排纵向钢筋之间的净距,在梁钢筋绑扎过程中应采用隔筋进行分隔,隔筋不得重复使用。
1.5“ⅱ”型内支撑
“ⅱ”型内撑是用于固定两层钢网片间距的定位工具。可分为单控和双控。单个控制内支撑系固在墙内,不可回收。双控内撑绑在墙顶附加水平钢筋上(平模顶部可回收),防止混凝土浇筑时顶墙水平钢筋横向位移。
总之,采用措施加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受力加固;如果钢筋是实际布置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不会考虑这部分钢筋,一般设计说明或图纸中也不会标注,但也有设计人员在一般结构设计说明中做了简要说明,如“在双网双向配置钢筋网中,上下钢筋网之间应布置支撑杆,支撑杆直径不小于上钢筋直径,布置间距不大于1500mm”。但这只是证明项目中需要马凳加固,如何使用和安排只是在一些与施工规范和操作手册相关的书籍中有所介绍。在实际施工中,每个施工单位的做法都不一样。
2.加固措施的计算依据
如果项目采用清单计价方式,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现浇构件中固定位置的支撑钢筋、双层钢筋的“铁马”、凸出构件的锚固钢筋、预制构件的吊钩等。,应计入钢筋数量。因此,即使工程量清单中没有计算这部分中的配筋量,施工方也可以根据施工计划进行计算,提出疑问或采用招标策略将这部分配筋的费用分摊到配筋工程的综合单价中,这样双方在结算时就不会有太大的金额和价格争议。例如某建筑工程为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约15000m2,根据工程量清单进行招标。施工企业收到招标文件后,认真核对工程量,发现钢筋数量未计算。施工企业根据其钢筋施工计划计算出钢筋量约为19t,并按现价约11万元计算出该部分成本。然后,将这部分费用单独计入钢筋工程综合单价,避免日后结算出现争议。
如果采用定额计价方式,双方在计算工程后期措施配筋量时经常参考的唯一依据是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共同签署并认可的配筋施工方案。但是有些施工方案不是很明确,只规定了加固措施的用法,没有详细的布置方法,导致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如果我们想确保双方能够达成一致的谅解,我们应该在方案中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附上图表,以避免双方在项目完成和结算过程中发生冲突和争议。作为施工方,施工前必须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并注意以下几点:
(1)双网双向布置的筏板和底板中的马凳杆按S=1000mm的行距布置,第一排和最后一排马凳杆与板边的距离为S/2。每排马凳筋按板的净长摆放,同一排相邻的两个马凳筋相互重叠100mm:对于只有负筋的结构,马凳筋的排列如下:当负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小于或等于100mm时,在负筋下方放置一排马凳筋;当负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大于1500mm时,马凳筋按S=1000mm的排距布置;马凳筋支架边缘与弯曲处的距离为S/2,马凳筋不在纵横负筋的相交区域。
(2)当两隐柱间墙净高小于或等于1500mm时,放置梯杆;当两隐柱间墙的净长度大于1500mm时,在距离S=1200mn处放置梯杆,梯杆与隐柱边缘的距离为S/2。
(3)梁上下有多排钢筋时,多排钢筋之间应放置垫铁,以保证纵向钢筋之间的距离;根据上排负筋伸入跨度的长度,垫片间距为1000毫米,垫片直径为25毫米且不小于受力钢筋的直径;根据下部加强件是否延伸到支架中来考虑下部垫片。若伸入支座,则按梁J的跨度计算;如果没有延伸到支架中,则根据没有延伸到支架中的钢筋长度计算。
(4)上述加固措施的加固量应并入实体构件的加固量。
总之,计算配筋的依据是:一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配筋工程施工方案,其中配筋的布置和位置必须详细说明,并附图表,该部分配筋量的计算要细致、细致,尽可能准确、合理;二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办理签证。各方认可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签证可以有效避免争吵。
加固措施的计算应区分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当合同采用清单计价时,加固措施的数量应体现在单价中,而不是体现在加固数量中;当合同约定为定额计价时,计量钢筋应按业主和监理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计量,并纳入钢筋工程量。为避免工程结算时对测量钢筋的计量产生争议,施工方案中应详细说明测量钢筋的布置和位置。监理人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验收,并做好相应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以便双方在测量时达成一致的算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