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沉船(南海一号沉船离水)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文物应该是在古墓、地窖或遗址中出土的,但你可能不知道,水下还有很多人类没有发现的文物和宝藏。著名的“南海一号”出水后,专家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一件被定义为沉船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想知道,让边肖为你揭秘: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果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8年,广州打捞局与国外海洋勘探公司合作,发现并打捞东印度公司的“莱茵堡”号沉船。双方合力搜寻,但未能找到目标沉船,而是在23米深的海水下发现了另一艘古代沉船。经过初步勘探和打捞,许多珍贵的文物陆续从水中出来,专家们认为价值不菲。同时,他们将这艘沉船命名为“船山群岛宋元沉船”,后来被称为“南海一号”。
“宋元海难”中的文物数量巨大,约有14.3万件,其中包括大量的瓷器、钱币、丝绸、金属制品、漆木,以及大量的动植物遗存。根据文物样式,专家推断该沉船应为南宋初期外贸商船的,是我国古代出口商品的重要实物证据。
“宋元海难”在海底静静地躺了800年,船上的很多文物都被岁月侵蚀,很多已经面目全非。面对这样的场景,专家们感到非常难过,立刻从心底划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宋元沉船”是如何沉没的?
专家对宋元时期的沉船进行了模拟,从沉船残骸在海底的下沉状态推测,宋元时期的沉船大概是以近乎完美的直立状态沉入海底的。至于下沉的原因,应该是重心严重偏移的缘故。
经过仔细调查研究,专家们发现“宋元沉船”的装载方式非常特殊。仓库底层堆满了各种瓷器,顶层堆满了一片片奇怪的锈疙瘩。
什么是铁锈疙瘩?它们是一个接一个叠起来的铁锅。因为铁活泼的物理性质,海洋水蚀严重,它们会生锈粘在一起变成一块块大铁疙瘩。
由此,专家推测了“宋元海难”的装载方式,即商船先在泉州港装载瓷器,再南下广州港,在此装载巨量铁锅,再驶往东南亚国家。这样的话,很可能托运人计划在船到达目的地后,先卸铁锅,再卸瓷器。
然而,这个“愚蠢”的托运人万万没有想到,他看似完美的“装货”计划最终成为了商船沉没的导火索。因为暴风雨过后,一个货物在舱内大面积移动,导致船体重心偏移。经过长时间的推演,专家们终于确定了改变重心的货物,正是那些已经凝结成铁疙瘩的大铁锅。
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宋元海难”在下舱装瓷后,上舱又陆续装了大量铁锅。因为铁锅特殊的造型结构,只能临时一个一个的放在舱内,没有特殊的固定。
随着海上来了一场风暴,此时还没有修好的铁锅开始在颠簸的状态下打滑,然后全部瘫倒在船首侧。由于铁锅的重量和数量巨大,船的重心瞬间转移,使整艘商船直立,慢慢沉入海底。
不得不说,“宋元海难”的发现让人喜忧参半。幸运的是,沉船内数量巨大的珍贵文物是中国古代国考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可悲的是,800年前,由于托运人的一个小疏忽,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而这样血淋淋的教训值得我们后人深刻的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