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疟原虫)
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囊状蠕虫。这个属通常被称为疟原虫。该属有5种疟原虫可感染人类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他种类的疟原虫会感染其他动物,包括其他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
发现历史
恶性疟原虫的发现者是法国人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1880年,他在阿尔及利亚当外科医生时,注意到疟疾患者的红细胞中有一种微生物。他坚信这种微生物(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这是原生动物第一次能引起人类疾病。因此,他的发现和对原生动物疾病的其他研究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爵士(1857-1932)1897年在印度当英国军医时,在按蚊胃里发现了疟原虫。他因为发现了疟原虫的传播途径而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意大利动物学家依诺增爵八世·格拉斯发现,按蚊是唯一能传播疟原虫的蚊子。
基本结构
恶性疟原虫的基本结构是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就像其他原生动物一样。滋养体(主要发育的第一阶段)之后,每个阶段还含有疟原虫色素,这是疟原虫消化和分解血红蛋白的产物。
用姬姆萨染色或赖特染色后,细胞核为紫色,细胞质为深蓝色,疟疾色素为棕色或深棕色。这也是验血检测疟原虫的方法之一。红细胞中的疟原虫可以导致红细胞变形。不同种类的疟原虫会使红细胞呈现不同形态的(这也是区分疟原虫种类的重要方法之一):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会变大,颜色变浅,微小的红色施夫纳点会在后面出现。
被卵圆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会变大,颜色变浅,有明显粗大的红色Schr氏点。
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上有厚厚的毛雷尔点。
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有微小的红色齐曼点。
传记
疟原虫的生活史非常复杂。所有物种的生活史基本相同,都需要两个宿主,人类和按蚊。一般来说,疟疾寄生虫在人体内无性繁殖;蚊子的有性繁殖。
人体内的发育
必须有两个时期,红细胞在肝细胞中发育的外部时期和红细胞在红细胞中发育的内部时期。
人体内的三种类型
滋养体
疟原虫进入红细胞后的类型,主要目的是生长和取食。疟原虫滋养体以血红蛋白为食;它们用半胱氨酸蛋白酶消化血红蛋白。滋养体早期,细胞核小,细胞质少,虫体多为环状,故又称“环状”。然后随着蠕虫的生长,细胞核增大,细胞质增多,有时中出现伪足,细胞中开始出现疟疾色素。
精神分裂者
滋养体成熟后,疟原虫的细胞核开始不断分裂。这个阶段被称为裂殖子。分裂结束时,细胞质也会分裂,每个细胞核会形成一个叫做裂殖子的小细胞。
配子体
在疟原虫裂殖子的几个阶段后,一些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并发育。它们的细胞核不再分裂,而是增加;细胞质增多,走出伪足。最终会发育成配子体。配子体的形状从圆形到月牙形不等,有雌雄之分。女性身体较大,男性身体较小。
红细胞外相
外红细胞周期,称为红外期,是指疟原虫进入红细胞之前的阶段。
疟原虫的成熟孢子(子孢子或孢子)随着雌性按蚊的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循环。
30分钟左右进入肝细胞,开始无性分裂繁殖,同时吸收肝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发育。
卵形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会产生一些休眠的疟原虫,称为hypnozoite,一段时间后会被重新激活。这被认为与卵型疟疾和间日疟的复发有关[1]。
疟原虫不断分裂繁殖,最后在红外线阶段产生分裂体。
感染的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释放裂殖子。
红细胞内期
红细胞周期,简称红细胞周期,是指疟原虫进入红细胞的阶段。
感染的肝细胞破裂后,裂殖子进入血液。
红细胞的侵入,滋养体的形成,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吸收,生长和发育,以及分裂和繁殖的开始。
不断分裂繁殖,形成红色期裂殖子。
感染的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
反复重复以上步骤,最终部分裂殖子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按蚊的发育
按蚊通过吸食病人或带菌者的血液,使血液中的各种原生动物进入蚊子体内。但只有配子体才会继续发展。
在蚊子的胃里,雌配子和雄配子发育成雌配子和雄配子。
较小的雄配子渗入较大的雌配子形成合子。
合子将继续伸展和移动,这被称为ookinete。
受精卵最终突破胃壁,在胃的弹性纤维膜下形成球形卵囊。
卵囊经历孢子繁殖(无性繁殖),然后破裂,释放出疟疾蚊子的孢子。
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