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峡大学校长何)
12月4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公布了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今年,共有364个项目获得批准。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何教授作为项目首席专家申报的“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研究”获得项目支持,实现了我校国家重大社科项目的零突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是用于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专项基金。目前,国家社科基金已形成重大项目、年度项目、专项委托项目、后资助项目、西部项目、中文学术翻译项目六大类项目资助体系。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目前国家社科基金中级别最高、实力最强、最具权威性的项目类别。
在学校社会科学部的支持下,何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学者一起。我们学校的,做了申报并获得了项目。本课题将尝试从跨学科、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以历史地理学、资源环境管理和发展经济学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为基础,从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变迁中的地理-交通联系、社会-文化联系和经济-生态联系入手,研究区域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构建及其各要素的耦合优化,从而构建区域高质量的生态经济系统。
何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从事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他们开展了区域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产业集群触发机制与培育、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路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他们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宜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建议,发挥了新智库的良好作用。
2019年12月6日,《三峡日报》发表了对何教授的专访。
轮廓
何,1965年11月生,湖南邵阳人,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教授(二级)。现任中国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小时候,他和父母一起来到宜昌。他从小学到高中在宜昌读书长大。1987年秋天,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第二故乡宜昌,在那里工作了32年。
“我应该算是一个地道的宜昌本地人。我在宜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远比在湖南老家多。”11月初,中国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
他18岁时在大学光荣入党;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留在重点大学当老师的机会,来到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工作。
何魏军,湖南邵阳人。9岁时随参加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宜昌,在八一九厂子弟学校读完小学和初中,学校位于三友东附近,在夷陵区。
1980年9月,学习成绩优异的何考入宜昌市直属重点中学宜昌师专附中。当年12月,学校更名为夷陵中学。
1982年高考,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机械工程二系。大学期间,何勤奋学习,积极追求进步,先后担任系宣传部长、团委副书记等主要学生干部。1984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为进一步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华中工学院选派了一批学生干部和党员担任兼职学生辅导员,何在毕业前担任大三学生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学校继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987年,刚刚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从全国各地招聘优秀人才。何魏军怀乡回到宜昌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当时学校领导也给予了他充分的鼓励,让他回到家乡任教。当年9月入职,10月任机械工程系团委书记(副科级)、学生党支部书记。那时,他还不到22岁。后来,他先后担任团委副书记、书记。
1996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有武汉校区和宜昌校区。2000年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与湖北三峡大学合并组建三峡大学。其间,何先后担任学校团委期刊、学生处(部)负责人、机械材料学院党委书记、三峡大学校长助理。2007年3月,何被任命为中国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4月,他成为中国三峡大学校长。
“宜昌近年来发展很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宜昌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宜昌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三峡大学发展的大好机遇。服务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三峡大学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自担任三峡大学校长以来,何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同时紧密结合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人才的智力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三年来,中国三峡大学3000多名优质毕业生在宜昌就业创业。
何魏军不仅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还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跨区域水资源冲突管理等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重要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著(教材)8部,近1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在《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以及《科学报道》、《水资源管理》等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的一些学术观点影响很大,引用中文论文430多篇,英文论文70多篇。
他带领团队扎根宜昌开展前沿学术研究,所主持的相关研究为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列入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计划提供了重要支撑,多项研究成果为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一座伟大的城市必然会诞生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一定会支撑起一座伟大的城市。三峡大学在宜昌,宜昌发展好了大学会更好!”近年来,何及其团队扎根宜昌,聚焦三峡地区开展前沿学术研究,为宜昌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11月,针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航运需求与三峡大坝通航能力不相适应的新情况,在宜昌召开了“中国三峡物流中心建设高层论坛”,何完成的“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作为主题报告在论坛上进行了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来自全国政协、国家部委、沿江省市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官员一致呼吁国家将三峡物流中心建设纳入国家物流规划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支持宜昌建立水、铁、空多式联运格局, 并打造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区域交通中心、鄂西渝东商务中心和三峡旅游集散服务中心。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推动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加快三峡物流中心建设”的提案被写入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并列入国务院《三峡后续工作方案》《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发改委《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确认了宜昌在全国物流版图中的重要地位,有力推动了宜昌的
近年来,积极推进中国三峡大学与宜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兼容的专业学科建设,围绕宜昌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规划等加强相关学科发展。目前,该校共有27个本科专业,包括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覆盖宜昌1000亿产业。学校宜昌市科协等单位申报的“聚焦长江保护国家战略,企业和学校共同助力宜昌化工园区转型升级和绿色转型”项目被批准为2018年度国家创新驱动帮扶项目示范项目。
为给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2018年,中国三峡大学成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院,聚焦长江保护前沿科学问题,凝聚一流学科方向,引领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长江保护工作,搭建高校服务长江保护的窗口和创新平台。该校还整合相关学科,积极开展长江生态环境治理、宜昌化工转型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湖北昌耀新材料签订校企合作合同,成立磷石膏综合利用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磷石膏“变废为宝”。今年9月,中国三峡大学专题征集长江保护重大技术问题课题;10月,学校率先举办全国水利年会,将保护长江作为会议议题之一,并邀请全国各地专家献计献策。
他还致力于区域经济研究,多年来一直关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许多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中央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宜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
他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三峡智库”。每年,中国三峡大学与宜昌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70个。
作为“湖北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三峡大学学科齐全、研究团队强大、科研实力雄厚、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建设高水平智库的条件,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何的积极推动和具体组织下,2019年3月,三峡大学与宜昌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联合成立,省政府研究室协办。三峡智库,三峡地区第一个新智库,在三峡大学揭牌。“三峡智库”聚焦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电力产业发展,对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和改革开放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意见。
“三峡智库的建成,是近年来三峡大学与宜昌市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何魏军说,中国三峡大学与宜昌市产学研合作日益密切。仅2018年,就在宜昌市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170余个,项目经费超过6000万元。宜昌市成功转化了大量研究成果。
“服务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功能。”何魏军积极鼓励和组织学校相关研究团队积极融入宜昌,不断提升中国三峡大学服务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大学安琪集团合作,成功突破发酵用酵母抽提物产业化关键技术,打破了欧美高端发酵的垄断地位。此外,攻克了巴东木莲、广玉兰等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培育关键技术,推动锂离子电池研究成果转化,成功解决石墨3D打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参与五峰李子坪村等村庄旅游扶贫规划建设。
近年来,作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政府顾问委员会委员,何也多次为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衷心感谢市委、市政府、市直部门和全市人民对中国三峡大学的支持和信任。正是因为有了全市人民的信任和关心,中国三峡大学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不断上升,进入“中国一流大学”的行列!”贺魏军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峡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济,市长张家声等领导多次来三峡大学考察,帮助解决学校实际困难。如丘索溪生态供水工程、大学路绕行建设等都得到了市领导和市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支持措施为近4万名高校师生打造了“安静校园、安全校园、山水校园”。
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的“校地共建”越来越好,高校师生的“宜昌公民意识”越来越强。每个人都像爱自己的家乡一样维护着宜昌的社会声誉和城市形象,很多留学生也把宜昌的好名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来源| Suoyuan.com三峡日报
文|黄余梁
编辑|吴岩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