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灵渠旅游指南原文董波社会旅游号。2021-01-22 16:20:58
本文首次发表于2021年1月下半月中国-东盟博览会/林涵
“在秦始皇时代,中国最重要的三大人工工程壮举,其中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举世闻名,只有灵渠无人知晓。这三个项目耗尽了国力,用许多劳动人民的生命买来的,也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只有灵渠这条神奇的交通运河,为后来的中国做出了长期而有意义的贡献,但她却是这三个鲜为人知的伟大工程之一。”
——美国旅行家吉姆·斯坦布里奇博士曾写道。
黔灵渠
在桂林东北的兴安,千年灵渠在中静静流淌。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四川灵渠、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2018年8月14日,兴安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它静静地流淌了两千年,它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灵渠苏家桥
车马虽慢,但却是历史的转折点。
“从前车马慢,书信慢,所以一生只能爱一个人。”
很难说你这辈子爱了多少人。但是很久以前,在古代,车马真的很慢。
想象一次古老的旅行。要想从南蛮之地岭南进入中原,山山水水都很远。如果你走陆路,需要多少时间是其次。能否到达有山有野生动物的中原,不得而知。
水路是最好的路线。你可以从广西梧州乘船,沿着桂江和漓江向北,经过平乐和桂林,来到桂香走廊上的兴安。离源头越近,河就越小,船就不能快速移动。此时此刻,有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把你运送到30多公里外的兴安县。在那里,你可以顺流而下,向北穿过湘江,进入四通八达的长江水道,向北到达中原。
湘桂交通要道灵渠的开通,直接关系到大秦帝国的领土野心。
灵渠是世界第一陡(南陡)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屠遂率领大军,兵分五路,围攻岭南。百越山山远,丛林茂密,秦攻百越之战并不顺利。百越之战的胜利,是深入岭南百越之地的秦军确保军需供应的关键。
因此,为了解决后勤供应问题,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石鲁“以卒斩渠,为粮让路”,这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灵渠。三年后,灵渠建成,中国历史在这里转折。
香排坟古碑
灵渠建成后,即公元前214年,秦军的士兵、辎重和粮草顺流而下,从湘江、灵渠河和漓江出发,直插岭南,再次进攻南方的百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战国时期,经过锤炼的帝国将其先进的人文制度和疆域大幅度向南扩张了数千里,岭南百越正式纳入大秦版图。更重要的是,连接湖南、湖南、丽水的灵渠,出现在岭南这片古老的荒野,第一次建立了已知文明世界与未知贫瘠的南蛮之间的直接联系。
提示:
■灵渠分为南渠和北渠:南渠是湘江引水入漓江的一条比较长的渠道,南道口至凌河口全长33.15公里,汇入荣达河;北运河全长3.25公里,位于湘江北岸宽阔的一级阶地上,全程人工开挖。
■灵渠36陡门:先人设计灵渠九弯十八弯,以减少落差,还设计了36陡门。这比现代船闸早了1000多年,灵渠赢得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最早的船闸、最长的河坝的美誉。
黔灵渠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灵渠作为一条古运河,最早发挥了军事作用,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灵渠与长城齐名,2000多年来一直是中原通往岭南、经合浦出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中原黄色文明与南太平洋蓝色文明的文化融合。
灵渠建成后,历代都有修缮。公元41年,东汉富博将军马援为了平定交趾(越)叛乱,对灵渠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维修疏浚,促进了达汗的复兴。公元825年,唐宝桂关观察员李博和公元86年唐咸丰桂关观察员孟伟先后对灵渠陡门进行了改进,将秦渠改为灵渠。
灵渠游船
如今,在灵渠景区,泗县祠堂里挤满了游客,那些久远的往事至今仍触动着人们。
灵渠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从北面的长城到南面的灵渠岸,我们可以亲眼看到秦堤坚固,工程精细……”半个多世纪前,中国著名作家、学者郭沫若在古灵渠畔写下了著名的《满江河红色灵渠》,高度评价了灵渠的历史文化作用和意义,称赞其为“赤足呼应长城南北,为天下奇观”。从此,人们对古代灵渠有了新的深刻认识,灵渠也逐渐走向世界。
吴尚馆内,镌刻着郭沫若的《满江红领巾》
2000多年来,灵渠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岭南的历史文化丰富而辉煌。官员、文人、商人、乡绅通过兴安灵渠由南向北游历所产生的文化积淀,也深深融入了兴安本土文化。掘灵渠引百越军南下的秦朝幸存者,一直生活在灵渠两岸。
在他们的语言、民俗、生产、生活和家族文明传承中,大秦文明的历史文化印记无处不刻。当年修建灵渠的士兵,把坚固的八百里秦川习俗带到这里,使灵渠人的性格刚柔并济。灵渠里的水是无声的,形成了有质感的历史文化遗产。刁和何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专家研究,灵渠米粉是桂林米粉的发源地。
提示:
灵渠申遗之路
1988年1月,灵渠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灵渠被列入中国35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
2011年,灵渠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启动;
2012年9月,灵渠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迈出了关键一步。
2016年,灵渠参加了国家遗产申报项目的选举,最终落选;
2018年8月14日,桂林兴安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灵渠南斗阁前的小石室
关于英雄的轶事已经成为过去。
历史悠久的灵渠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作家,同时,历史人物也在这里相遇。在灵渠风景区,两个名为“梅岭桥”和“梅岭亭”的景点特别吸引游客。
关于这两个以宋美龄命名的景点,有不同的看法。
据资料显示,1941年8月,蒋介石夫妇宋美龄访问灵渠。当穿过一座木桥时,宋美龄的高跟鞋卡住了。在,蒋介石出资将这座小木桥修成石桥,改名为“梅岭桥”。因为宋美龄说“湘江相隔”,所以古碑上没有亭子,建了一个亭子,名叫“梅岭亭”。
大岭地区
英雄美人的故事很有趣,但根据可靠的史料,事实与轶事不同。
宋美龄随蒋介石来到灵渠,这是真的。而且,蒋介石去过兴安不止一次。中国历史出版社出版的《白崇禧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我在桂林野营时,蒋委员长访问广西,我陪他到兴安看运河...”1941年8月,蒋介石再次来到桂林,与宋美龄连续两天前往灵渠,这是时任兴安机构中校、保安司令张君仁在《蒋介石与宋美龄游灵渠》一文中的说法。
后来史料记载了蒋介石到达兴安的过程:民国时期,当蒋介石一行人来到灵渠,到达飞来石的对岸时,大家都被这块奇石所吸引。飞石是秦堤上平台般的孤立块体,高出地面2.6米,周长约28米,平坦如石。只有一座临时桥可以过河。李宗仁、白崇禧等随行将领都是军人,过桥如履平地,宋美龄则紧张地被蒋介石扶到对岸。当时,宋美龄留下了一条信息:“应该建一座更好的桥。”战争期间,宋美龄的愿望没有实现。
泗县祠堂
也就是说,在1964年之前,灵渠风景区没有石桥。直到1964年,当地政府在飞来石附近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20世纪80年代,泗县祠堂附近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后来为了配合旅游,就取名为“梅岭桥”,这也是对历史人物与灵渠相遇的回应。
如今,英雄还是英雄,美女在身边的集市早已成为过去。只有灵渠,千百年来,依然潺潺流淌,习惯了看两岸浪漫的风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