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指(四书五经指哪些书)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统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典籍中的瑰宝。
宋以后学四书。
《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是南宋朱为儒家弟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研究儒家义理精神的四部教材。朱为这四本书做了笔记。《大学》《中庸》的注释叫“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叫“集注”——因为注释太多,引用了很多前人的注释。
后来因为书的篇幅长,有利于刻本,在《论语》之前就提到了《中庸》的,成为现在的四书序列,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学”
《大学》其实是一篇文章,来源于《礼记》第四十二册,后来单独成了“书”。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际上应该是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励志句子,比如“做人之后,你就知道他是什么,知道他是什么之后,你就会真诚,真诚之后,积极之后,身体训练之后,你就会管好你的家庭,管好你的国家,管好你的国家,管好你的国家,世界就会和平。”另一个例子是“如果你得到了公众,你将得到国家;如果你失去了人群,你将失去你的国家。“等等,名单还在继续。
提出了“显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个纲领和“观物、知物、诚、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项内容。它强调修身是治国安民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体现了治国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全文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系统论述了儒家政治哲学,对做人、做事、治国都有深刻的启示。
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学生记录整理。它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在表达方面,《论语》是一部语言精炼、形象生动的记录散文典范。
孟子
《孟子》是一本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它是四本书中最长的一本,有35000多字。它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辩、民本、君心是非、民为君国、君为光)和政治行为。写于战国中期,属于儒家经典。
他的理论出发点是崇尚德治的性善论。
中庸之道
《中庸》和《大学》一样,原本是《礼记》第三十一卷,据说是战国时期子思写的。
其内容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将“诚”视为世界的本体,认为“诚”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提出了“学、问、思、辨、信”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从朱对南宋这四本书的注释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的思想脉络。
首先是给儒生定一个人生目标——治国平天下(大学)。
然后解释一下儒家的根——仁(《论语》)。
学会理解先进的儒家思想——义(孟子)。
最后,引导儒生进入先进的知识分子思维——学事求道(中庸之道)。
《四书集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朱。在他的手里,儒家这个哲学土屋终于开始翻新,然后人们就可以正直地生活了。自此,《四书》成为中国文人的官书和必读之书。
当然,在那些厌恶儒家思想,以发现朱的黑点为乐的人心中,多年来“伤害”中国的正是这些书。
汉代以后学习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简称“诗、书、礼、夷、春秋”,其实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记》,合称“诗、书、礼、乐、夷、春秋”,但死于秦末战乱,只留下五经。
这些书是孔子编纂的,所以儒家思想在汉朝兴起。随着孔子的神圣化,这些书成了经书。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大夫”时,这些书作为儒家经书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诗经》
不用说,一个中国人知道这一点。我们来讲一个常识性的误解。《诗经》被称为“三百首诗”,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诗歌的起源。事实上,《诗经》中的诗歌已经是一种完全成熟的诗歌形式,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精神意境上都不是诗歌的本来状态。现在我们觉得简单,只是魏晋时期比较浮华。
《诗经》是春秋时期诗歌的杰作,不是中国诗歌的起源。
尚书
《尚书》的意思是“古代之书”,是古代历史文献和一些追溯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从尧舜到东周,大约有1500年的记载。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对谈的记录,说明作者应该是历史学家。当然书中也有后人的赝品。
春秋战国时期,称之为“书”,到了汉代,就改名为《尚书》。儒家思想被认为是经典,所以也被称为经典之书。我们通常赞美一个人,读诗和书,意思是《诗经》和《尚书》。
礼记
现在能看到的礼品书包括李周、李逸和李记。李周讲的是周朝的官制。有人认为是周公旦写的,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年刘欣伪造的。礼仪是关于各种仪式和典礼(如加冕、结婚、葬礼、祭祀等特定的仪式),由孔子编撰。《礼记》中的西汉礼学家戴胜对《仪礼》的作品进行了解释,但由于其规则的严格和语言的委婉,影响逐渐超过了其他礼书。
从汉代确立的五经来看,自然是指孔子编撰的《礼记》。后来,注释《礼记》的《礼记》产生了超越原著的影响。唐后五经中的《礼记》是指戴胜的《小戴礼记》。
那么提出“四书五经”的南宋朱,也应该参考《礼记》。
易经
包括《易经》在内的《易经》被称为各种书籍之首和《三玄》(庄子、老子和《易经》)之一。易经分为两部分:经典和传记。这部经包括八卦、卦、卦、字,易有题材,故称经;列传有《上义》《下义二》《商相三》《夏香四》《商Xi武》《夏Xi六》《文言七》《说卦八》《续卦九》《杂卦十》,合称十翼。
《十翼》写的是为了澄清《易经》,所以叫《列传》。它以八卦重叠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古代摸索和总结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以阴阳变化的方式进一步分析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通过占卜揭示天、地、人的变化规律。
《春秋》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鲁年谱》。由于用词过于简练,后人难以理解,解释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地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这就是所谓的“传记”。其中,左丘明的《春秋左传》、公羊浜的《春秋杨公传》、顾良池的《春秋谷亮传》合称《春秋三传》,均被列入儒家经典。
以上九本书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经》。《五经》作于汉代,四书与朱有别。
学汉后五经,学宋后四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