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五四运动始末(五四运动的直接胜利成果)

五四运动的直接胜利(五四运动的开始和结束)

青岛的衰落成为五四运动的起因。

1919年4月24日,巴黎和会期间,大学者梁启超得到消息,他从巴黎紧急致电中国国家外交学会,说:“至于德国,我们在青岛直接交给日本,日本大使争取结果,英法感动。如果我相信这一点,我就被自己束缚住了。请警告政府和人民,并严格要求每一位代表。千万不要为了表示决心而签上自己的名字。”战胜国的决议想跳过拥有主权的北洋政府,直接把青岛从战败方的德国移交给战胜方的日本。据说这是日本在其中努力的结果,而英国和法国已经很兴奋,想让这一切发生。梁启超的警告是正确的。这一现实一旦被承认,将给中国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必须坚决制止,协议不能签署。

果不其然,正如梁启超所料,当年4月29日至30日,英法美三国代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青岛问题,日本派代表参加会议。日本人对此很熟悉,并在和会上出示了一份绝密证据——北洋政府对日借款条约,金额高达“1.45亿日元”。这个秘密条约中国代表完全不知道,措手不及。在西方国家看来,所有问题都必须严格按照“国际法”来执行,即将到来的“国联”也需要日本的支持。因此,日本的“西原贷”成为夺回主导权的关键环节。最后,在各方同意后,通过了《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的条款(第156条、第157条、第158条),将原本属于德国的山东所有权益转让给了日本。

(其实北洋政府对“西苑贷”也有自己的小计划。冯曾经向段提到,对日贷款绝对不清楚。段说:“对日本来说,就用它吧。谁来还他这些贷款?只要我们国家强大了,就一下子全部被拉倒!”段的想法是做一个老赖,他根本不想还日本人的钱。不过,北洋政府对于未售出的精华还是简单了一点,就像日本内阁首相寺内正毅说的那样,“我在任期间,从中国借的钱是以前的三倍,这实际上培养了日本对中国的权利,比二十一倍还多!”)

舆论哗然,新闻界呼吁为救亡图存而斗争。

1919年5月1日,青岛被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二天,国内一片哗然。上海《大陆日报》首先报道了这一消息,称中国政府接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代表团的电话,称“与日本关于租借胶州(青岛)的外交战争已经失败”。

一石激起千层浪。5月2日,《北京晨报》又发布了一条新闻,标题为《对国民的外交警报》,正式确认外交失败。文章一开始喊出“胶州必死,山东必死,国不为国”。然后揭示战败国德国占领的远东地区(胶州湾),原本是决定由战胜国集团通过,归还中国的,但由于日本的肆意干涉,却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文章反驳说,日本提出的所谓理由并不能成为理由。“21项条约是通过胁迫强加的;”以合同确认为基础的文献经济交换,不能作为其属于日本的证据。”在文章的最后,我向社会各界大声疾呼,“这是人民不能承认的事情。国家没有灭亡的一天。愿4亿人为此而死!"

这篇文章引起了公愤,爱国之火迅速蔓延全国。这篇引起公众愤怒的文章的作者是林长民,他当时是总统外事委员会的特别主任。如果说林长民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知,那么他的堂弟一定听说过,那就是林觉民,他以《家书·千古家国》而闻名。林长民的女儿是梁思成的爱妻林银辉,被誉为“第一代才女”。

无眠之夜,“五四”学生齐聚一堂,共商“五四运动”

1919年5月3日,一个新的信息在少数人中间传递。据说北洋政府秘密命令国会代表签署山东条款。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北大学生高、听说后,连夜召集各高校学生代表,当晚在北京政法大学礼堂秘密开会。会上,北京大学新闻学会导师、《国家》杂志顾问、《北京日报》社长邵飘萍举起双臂,号召同学们:民族危机一触即发,北大要站出来,团结各校学生,救亡图存。

当时,一个叫刘仁静的17岁北大学生,突然把剑刺进腹部,试图用自己的鲜血唤起人们的觉醒,被同学带走。北大学生谢当场咬破中指,扯下裙子,写下“还我青岛”四个字。全体观众慷慨而庄重。

至于行动时间,大家的意见是,计划中的5月7日示威很可能因为时间长而被当局镇压,谈判的最终结果是“第二天”,也就是5月4日举行。因为周日没有作业,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增加爱国的气势。

至于动作的程度,有一些区别。一部分认为“普通性质的大规模示威”可以引起政府的注意,表达愤怒。来自北方事业部数理系的匡指出,适度的示威游行并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激起人们的热情。最终,匡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行动的目标也就确定了,那就是参与签订卖国契约的曹汝霖、、陆。

北京大学政法礼堂秘密会议直到4日凌晨才结束。大家立即按照计划行动,有学生联系北京的大学,号召更多的学生参与。有的同学负责核对曹、张、陆的地址,有的同学负责取他们的照片,并在行动中验证。一些学生还负责得到一些点火工具。这一行动的主要支持者匡,准备流血牺牲,想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沉睡的人民,为国家而战。

五四,从口号到“燃烧赵家楼”

1919年5月4日上午,北大新潮社的罗嘉伦受同学委托,写了一篇《五四运动宣言》。下午,两万份印刷的宣言开始在北京街头流传。上面写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但不能毁灭。中国人可以杀人,但不能低头。”号召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外争主权,内灭汉奸。中国的生存岌岌可危。”

5月4日下午14时,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13所高校的3000余名师生挥舞小旗,高举标语,打出“外争国家政权,内惩汉奸”、“取消二十一条”、“宁死不彻底废”、“拒不签订和约”等标语。在这些标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大学生谢,他咬破了中指写的“还我青岛”四个字。此外,白布上写着一副对联,“为荣叛国,早知曹禺一字不剩;我爱上了外国人,但没想到张盾的残余势力会死去。”落款是“北京学术界携手共进”。汉奸曹汝霖和张宗祥的名声经久不衰”,这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这是师范院校学生张润之(北京师范大学,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写的。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当局的回应,学生们把怒火转向了赵家楼。这座宅院原是明代隆庆文远馆大学生赵贞吉的住所,后作为内阁交通总长曹汝霖的住所。学生们赶往赵家楼,而刘仁静则在同学们的搀扶下爬上了草寨。北师大数学与科学系的学生第一个打开草寨的大门,也是第一个点燃赵家楼熊熊大火的人。此后,反对卖国政府的学生罢工、商人罢工、工人罢工在全国迅速蔓延,全国范围的抵制日货运动也在此时开始。

同心协力,青岛的主权终于得以保全。

早在5月2日,受害者直接山东就有3000多名工人在济南召开演讲大会,演讲主题是收复青岛。五四运动爆发后,山东七派代表抵达北京,直接要求许世昌总统和钱能勋总理不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全国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北洋政府权衡轻重。最后,它不敢以暴制暴,在巴黎和会上把权力交给了中国全权代表。内容是“大胆签名的人,请不要勉强生存”。

与此同时,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官王与巴黎和会领导人意见不一。王尖叫道:“中国曾经是外交上的主要让步者,因此失去了各种权利。今天,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政策!国家一再欺骗中国,不要再被他们欺骗了!”当北京政府严格执行合同时,王坚决拒绝执行,并向中国泄露了真相,表达了他“誓死不渝”的决心。6月28日,经过反复斗争,中国最终拒绝签署和平条约。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然而,青岛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1921年,在美国华盛顿会议上经过36轮讨论,次年2月4日,终于签订了《解决山东未决案件条约》,其中写明“吉焦铁路、青岛盐厂、青岛、济南无线电台被中国赎回”。这已经是当时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1922年3月,外交官王被任命为鲁案善后工作主管。经过与日本的艰难谈判,当年12月1日,中日双方签署了《山东未决案件详细协议》。与日本交涉后,最终同意中国从日本手中赎回青岛主权和吉焦铁路。据说只有吉焦铁路一条,也就是花了4000万日元的赎金。1922年12月10日,中日在青岛举行交接仪式,青岛回归中国。

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队的作用。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些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年轻人。

高: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时二十三岁)。高(1896-1925),山西人,是当时北京大学学生会的领导人之一。5月4日,他率领学生队冲进叛徒曹汝霖的房子,打了张宗祥,放火烧了赵家楼草寨。之后,他担任北大学生会代表,带领爱国学生继续奋斗。1919年10月加入邓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讲师团,成为重要成员。1920年,高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于1925年因病去世,享年29岁。

许德珩:五四时期著名的爱国学生领袖(五四时期29岁)。许德珩,1915年初考入北京大学,在校园里认识了李大钊。经李大钊介绍后,加入青年中国学会,与邓中夏等人组织北大平民教育讲师团,宣传新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是全国学生救国会国家杂志的领导人之一,九三学社的创始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5月4日,在学生运动中,许德珩作为学生领袖之一,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学生宣言》文言文章节。

邵飘萍:积极支持五四运动的爱国记者(五四运动时33岁)。邵飘萍(1886-1926),浙江金华东阳人。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北京日报的创始人,中国最早传播马列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北京大学“五·三”秘密会议上发表演讲,号召学生站出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把《北京日报》作为支持五四运动的舆论阵地。当年8月,《北京日报》被当局查封,遭到全国通缉,不得不流向日本。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邪教的种种黑暗,被张杀害。素有“铁肩担道义,热手写文章”之称。

刘仁静:初生牛犊不怕虎,被开除党籍后最终悔悟(五四17岁)。刘仁静,湖北应城人,参加过五四运动等许多运动,都走在前列。李大钊非常欣赏他,说他“从小就愿意奋斗”。1919年,刘仁静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李大钊成立党小组后,刘仁静成为一名党员。19岁时,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最年轻的党代表。当他说话时,他可以很长时间引用马克思的作品,这让他很惊讶。1922年11月,他和陈独秀一起参加共产国际会议。面对各国共产主义精英,他代替不会说俄语的陈独秀侃侃讲话,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1929年,他因私下会见托洛茨基而被开除党籍,他自称“正统托洛茨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对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从1951年开始,我们一直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1985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

匡胜: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五四时期28岁)。匡友生(1891-1933)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时期,他曾跟随长沙革命军进攻地方总督衙门。1913年,我在家乡读书时,写了一篇痛斥北洋军阀的文章。匡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他清楚地看到,温和的措施救不了国家,只有血和火才能警醒人民。5月4日,当匡在拿出火柴点火时,北大学生会主席段锡鹏大喊:“我担不起这个责任!”匡胜回答:“谁要你负责,你真的不能负责!”然后点燃了火柴,赵家楼从这里燃烧起来。著名诗人朱自清在一篇名为《为彼此悲伤》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对彼此印象最深的是他做人的态度。”.....他心中的火是热、是力、是光。”

罗嘉伦:第一次提到“五四”这个词(五四运动时22岁)。罗嘉伦(1897-1969)出生于浙江绍兴。1914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班,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与、许建立新潮社,出版月刊《风尚》。同年,他作为北京学生社团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起草了白话版的《北京学术宣言》,发出了“外争国家政权,内灭汉奸”的口号。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中,首次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名称,至今仍在沿用。五四运动后,罗嘉伦接任《新动向》主编,文风逐渐变为改良派,对自己参加新文化运动表示遗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写了一篇文章,支持蒋介石的反动政策。1928年任蒋介石总司令部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可谓毁誉参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