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旅游安全吗(2021年国内旅游安全吗)
全球疫情不太可能很快下降。
记者: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数据,新冠肺炎累计死亡病例已超过100万例。有人认为疫情失控,也有人认为黎明已经开始。未来全球疫情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吴尊友:年初以来,全球每天报告的确诊病例数一路攀升。3月下旬,每日新增病例超过5万例。5月下旬,日新增病例突破10万例;7月初,日新增病例超过20万例;自9月份以来,新冠肺炎出现了几项新的记录,单日报告病例数超过30万。虽然各国疫情不一,但除了中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实现了“零疫情”。在疫情最严重的美国国家,仍然没有疫情收敛的迹象;欧洲大部分国家要么维持较高水平,要么在宽松后再次反弹,尤其是西班牙和法国的反弹幅度超过春季疫情,达到单日报告1万例的新纪录。就在两天前,英国创下了欧洲单日报告2万例病例的新纪录。在亚洲,除中国、印度、印尼等人口大国外,疫情一直呈直线上升,韩国、日本疫情得到控制后也再次反弹。总的来说,自疫情会议以来,全球感染人数一直在上升,疫情也没有缓解。现在是秋天,天气会逐渐变冷,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在采取新的有效预防措施之前,全球疫情短期内不太可能很快下降。
吴尊友(资料图)
目前科技手段远胜以往,疫苗应用将在控制疫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历史上的一些大规模疫情是以什么方式结束的,当时有多少人被感染?
吴尊友:瘟疫、天花、霍乱、流感等。,这在历史上造成了大量因大规模传染病导致的死亡。其中,疫情瘟疫夺走了至少2亿至3亿人的生命;天花导致至少4亿人死亡;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仅在18个月内就导致2000万至1亿人死亡。
在应对这些大流行的过程中,人类发现隔离患者有助于控制疫情。例如,在控制疫情瘟疫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在控制天花方面,发现疫苗有效,最终通过疫苗彻底消灭了天花;霍乱流行时,通过对给排水的管理,最终控制疫情;然而,1918年,疫情流感在没有有效防控措施的情况下结束。终止的主要原因不明,可能与人群的免疫力有关。
历史经验值得借鉴。我们现阶段的科技手段远远好于任何其他历史时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会很快找到控制疫情的方法,尤其是疫苗的应用,将对控制疫情起到重要作用。
在秋冬季,既要防止境外病例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也要防止被污染的冻品带入中国的病毒引起的接触传播。
记者:去年冬天,又叫“不明肺炎”的新冠肺炎出现了,现在将进入秋冬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吴尊友:从去年12月27日新冠肺炎首次关注“不明原因肺炎”到现在已经9个多月了。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新冠肺炎的知识,积累了一些防控经验。对新冠肺炎的了解包括:隔离新冠肺炎,破译基因序列,知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被污染的冷冻食品可引起接触传播,平均潜伏期3-7天,主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通风、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是新冠肺炎防控的有效预防措施。隔离患者,发现密切接触者,疫情发生后给予隔离观察,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这些知识和防控经验将进一步应用于秋冬季疫情防控。
对于秋冬季可能出现的疫情,需要认真分析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中国当前疫情以及我们面临的全球疫情压力。在总结武汉、绥芬河、舒兰、新发地、大连、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外防输入”为重点控制全国,既要防止境外病例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又要防止被污染的冷冻货物带入中国的病毒引起的接触传播。做好“内防反弹”,确保早发现,既要宣传群众,尽早就医,又要培养医务人员在患者就诊时有发现的能力。还要做好冻品环境的定期监测和从业人员的定期核酸检测,确保一旦发生疫情,第一时间发现,在最短时间内将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此外,积极推进疫苗试验及其应用,重点岗位特殊行业考虑紧急接种。
我还没有接种疫苗。疫苗上市后,我会接种疫苗,我相信按照中国疫苗的研发速度,估计几个月后就会接种。
所谓潜伏期长的个体绝大多数是无症状感染者,只占无症状感染者的一小部分,传染性一般低于无症状感染者。请输入文本。
记者:近期境外输入病例时有发生,部分病例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潜伏期概念。在这方面有没有加强保护的特别措施?
吴尊友:潜伏期需要进一步明确。一般医学上,从感染病原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称为“发病”)的时期称为“潜伏期”。自新冠肺炎病发生以来,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医学观念不完全一致的新现象。比如一个人从国外回国,入境时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为阴性,隔离14天结束前病毒核酸检测再次为阳性,无任何临床症状,肺部胸片也显示无炎症。在这种情况下,从核酸检测阴性到核酸检测阳性的转变,并不是传统医学意义上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的含义。
在9个月的疫情防控实践中,发现少数患者潜伏期较长,真正“潜伏期”的患者寥寥无几。大多数所谓的长潜伏期已经从核酸检测阴性转变为核酸检测阳性。这些感染者多为无症状者,仅占无症状感染者的一小部分,传染性一般低于无症状感染者。
国庆假期大规模国内旅游的结果证明,在中国旅游是安全的。
记者:国内出差需要特殊防护吗,日常工作生活防控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吴尊友:目前中国基本上已经封锁了国内和地方的沟通。在中国境内,有新冠肺炎的地方很少。主要有几个地方,一是确诊病例或核酸筛查阳性者所在的医院,二是入境人员中确诊病例或核酸筛查阳性者停留的地方,三是实验室,四是被污染的冷冻食品。在中国的其他环境中,没有新冠肺炎。所以在中国出差的时候,不用太担心感染。这次国庆假期国内大规模出行的结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在国内出行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从北京新发地、大连、乌鲁木齐、深圳、云南瑞丽、青岛等地疫情来看,我国仍有再次发生疫情的可能,仍需保持常态化防控意识,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出差时,乘坐飞机、高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时,会按照行政部门的规定佩戴口罩。不要抗拒戴口罩。新冠肺炎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人虽然看不见,但在近距离接触时,都会吸入别人呼出的废气。因此,戴口罩有很多好处。有疫情的时候可以预防感染,没有疫情的时候可以降低可能感染的风险,还是讲卫生的好方法。
基因免费共享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第一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免费公共产品。
记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你对未来的医学研究,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有什么建议吗?
吴尊友:疫情发现的前三周,中国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努力分离新型冠状病毒,破译病毒基因序列,并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平台上及时、免费地与全世界分享,从而确定了新冠肺炎的平均潜伏期和传播途径。这些重大科学发现是制定新冠肺炎防控战略的科学依据,也是中国科学家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的最大、最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基因序列的免费共享,这实际上是中国对全球贡献的第一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免费公共产品。很多人还不知道免费与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的真正意义。利用病毒的基因序列,可以相应地生产诊断试剂和疫苗。通俗地说,这一由中国专家拥有知识产权的重大科学发现,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国用于生产诊断试剂和研制新冠肺炎疫苗。
(数据图)
在今后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治疗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我对北京新发地市场疫情防控有很深的体会。一是大数据分析发现的线索必须经过流行病学数据验证;第二,基因序列结果暗示的可能传播关系也需要通过流行病学传播的逻辑关系来验证;第三,临床治疗的效果评估需要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支持和配合。
从全球来看,人类通过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能的。
记者:在全球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人口实现大规模免疫是否可行?
吴尊友:群体免疫需要人群中已获得免疫力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也称为群体免疫临界值,才能产生群体免疫的保护作用,阻止疫情。传染性传染病越强,群体免疫临界值越高;否则,它会更低。
9月25日,戴口罩的人们走在美国纽约街头。新华社发(郭克摄)
传染性的高低一般用基本再生系数(R0)来衡量,即平均每个患者传播几个健康人的感染。群体免疫临界值与基本再生系数的关系为1-1/R0。例如,当一种传染病的基本再生系数R0=2时,那么群体免疫的临界值为1-1/2=50%,即群体中至少有50%的人需要获得免疫才能产生群体免疫效果。新冠肺炎肺炎的基础再生系数(R0)为1.9-6.5,因此群体免疫的临界值为1-1/1.9=0.47至1-1/6.5 =“0”。85,即人群中至少有47%-85%的人需要被感染,从而达到群体免疫的保护作用,阻止疫情。
一个人通常有两种方法获得对某种病毒的免疫力。第一,是自然感染。这种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人感染病毒后,不经治疗,或在治疗的辅助下,恢复或临床症状消失,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二是人工模仿自然感染,即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
群体免疫也是两种策略之一: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自然感染的过程和结果独立于人的意志,取决于病毒本身的传染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也与个体免疫、人际交往和社会因素有关。自然感染免疫是一个难以控制的自然发展过程。依靠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尤其是面对新的传染病,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造成不可控的人群健康和社会问题。
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群体免疫,是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满足群体免疫屏障要求的人工方式。这是一个积极构建免疫屏障的过程,对于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非常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能的。通过疫苗接种实现大规模免疫是有希望的,但需要2-3年左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