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二次理解诠释非主流(什么叫非主流)

什么是非主流(对非主流的二次理解和解读)

今天我们来思考一下非主流。我们的想法为我们所有的感官/感觉/经验画了一个圈,也就是我们所有的视听、触觉、嗅觉、经验等等都无法跳出我们的认知圈。

今天学习的时候看到一句话:

“放羊、生娃、再放羊的模式才是真正的主流,也就是说不求上进才是跨文明的核心文化。力争上游终身奋斗的永远是少数,属于非主流”

我曾经写过一个现代版的放羊故事——上班,生完孩子再去上班。

然而,终身成长、力争上游一直被视为常态,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今天看到这段话,结合我身边大多数人的情况,真正为生活而成长,长期专注于持续做事,力争上游的群体,属于“非主流”,在正态分布的68%之外,在1%的群体当中。

但是这段话的描述有些模糊,就是宏观的角度。事实上,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大多数人都没有动力和动力去为生活争取上游。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生存本能的最佳策略,即自古以来就被基因大脑“编码”。只要解决了温饱和繁衍的问题,就会尽可能的“懒”。你做得越少,你能保持和生活的能量就越多,它就会越有效。

因此,像文化、思想、技术等东西。,这似乎与个体生存无关,与主流群体无关。

温饱是人们最常遇到的事情之一。模式是:通过信息资源饿了吃,渴了喝,困了睡。这就像玩游戏的及时反馈,以及数万年进化后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但刻在基因里的“及时反馈”机制,让我们沉迷于享乐,不求上进,安于现状。

很多道理,我以前听过很多遍,不是懂了就是以为懂了。最后自己实践,只能通过经验教训来理解,就像之前的想法一样:

通过一步一步的攀登,我登上了山顶,看到了迷蒙的仙境,吃到了带着湿气的微风,远远地看着脚下的世界,然后分享了我看到的一切。我不希望人们想象美丽的样子,但我希望人们爬上山顶,看看仙境,吹吹潮湿的风,开阔视野。

最后,回顾一下你的一些接近“非主流”的选择和现象

①放假后决定不去机关、事业单位等“铁饭碗”系列,毕业后选择做志愿者;

②当志愿者完成与他人创业后,最初的计划是为互联网公司工作。当时大多数人在网上“挖”金矿,人们都在谈论“风把猪吹上天”。

(3)后来去了互联网公司,在行业内还是一流的。去了之后,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公司,同时成长也达不到预期,于是重新创业。

④创业失败后起床。为了了解人性,去一个特别的场景,得到自己需要的,决定重新开始新的旅程。

⑤当孩子和家庭被加入到同伴话题中,我决定推翻和重建旧的自己;

⑥再次失去股票,从自己的热爱开始一个新的体系,决定做一辈子能激发热情和想象力的事情。你可以默默无闻地做一辈子的事,与生存、金钱无关,只是爱;

⑦决定做一个“孤独”的人,尽量减少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干扰”,远离人群,避免琐事~

列出我做的事情后,突然发现我有一个属于非主流的周期。分析我的性格,我大概会在非主流的道路上继续越走越远。

用主流和非主流来看待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我是非主流还是主流?或者,时而主流,时而非主流?没有基本生存问题的时候,是主流还是非主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