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真的“时髦”吗?(nmsl什么意思)

nmsl是什么意思?(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真的“时髦”吗?)

在最新一期的《中餐厅》中,李淑昕、阿曼达、黄晓明三人在对网络新词汇“柠檬精”的解释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阿曼达一本正经地说她不吃柠檬时,李淑昕意味深长地说:“我每天都吃柠檬,很酸。”

事实上,他指的是阿曼达每天都爱她的丈夫。

我对屏幕前的这个表情并不陌生。

然而,很明显,阿曼达并不理解李淑昕的意思,继续谈论“酸”的味道,而李淑昕则说“柠檬精”和“我酸了”,这其实是一个网络流行语。

阿曼达和黄晓明马上要求科普。他们猜测这意味着“嫉妒”,但不知道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嫉妒”。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网络用语的使用上,中年人似乎跟不上年轻人。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符号,无论是70、80还是90、00。也许流行的东西每十年都在变,但不变的是“流行”本身。

一些想法和行为被迅速推广,让更多的人接受和采纳,这就是“流行”。

语言是表达流行文化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

通过流行语在每个时代的传播和使用,你甚至可以看到那一代人的缩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踩着上一代的尾巴,走在下一代的开始,被人嘲笑,被人质疑。有时候,我们认不出那些想给我们增添负罪感的“大人”。当你长大后,你可能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批评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毕竟,有流行文化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和低质量。

说实话,现在我特别明白为什么当初父母对“非主流”“杀马特”那么反感了,因为就连我自己,长大后回头看小时候的流行文化,也不愿意承认“黑历史”。

呻吟、假装抑郁,是年轻人为了表达自我、标新立异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和想法。

但这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无论是被批评还是被批判,它依然存在。正如我即将说的,新一代流行语中的缺点,尤其是“ojbk”和“nmsl”两句话,虽然我强烈不同意这种表述,但这种现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能会变得更糟。

这些缩写到底是什么意思?先把科普给不懂的人。

你妈妈死了。

Ojbk=我觉得还行。

对这两个缩写的关注源于前几天微博上一张00后聊天的截图。截图中的表情让大家很疑惑,都叫“这是什么火星语言?”

没人知道这组聊天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人知道这些缩写代表什么。百度百科也找不到词条的解释,但这个表达很流行。是聊天界新的“网络名人”,也就是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来源于互联网,用在互联网上。它们形式丰富。它们将“借词”、“同音字”、“数字”、“表情符号”甚至一些流行事件融入到传统的汉语表达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语义,其创新性、简洁性和娱乐性是不可否认的。

有时候,这个网络流行语真的可以形象地传达某种意义,弥补传统书面语言无法涉足的语义领域。

比如现在大家说的“面值”,其实最早起源于互联网,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最早是在日韩偶像团体间传播,后来被国内综艺节目引入,传遍互联网。字面意思就是外观的数值。官方解释是指对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环境的外貌特征的测量。

但“颜值”二字简洁有力,完美概括了其复杂的解释。

其实类似的网络词汇还有很多。这些词的出现其实对汉语来说是一件好事。简化语言,使之更生动有趣,更灵活地运用语言,恰当地传达当前的语境。

在网络流行语中,缩写是最常用的,比如886、3q、mm(恋爱中的女孩)、RP(个性)等等。

缩写本来说不重要。带首字母的表达方式在国内外都很流行,简洁明了,容易理解,但有一个常见的缩写,以避免一些不文明的术语出现在单词中。

我们看到的很多网络用语软化了不文明的词语,避免了脏话,比如卧槽、尼玛、2B、傻*,牛B、你妹、TMD、BT、MLGB、牛X、SB等等。

最近,“nmsl”和“ojbk”又开始流行了。

当你还在仔细研究这是翻译什么英文单词的时候,人气已经变了很久,其实是拼音的缩写。

你觉得自己被“时尚”淘汰了吗?或者,你根本不在乎这个“人气”,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面对新趋势,先质疑再逐渐接受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表情的时候,感觉有点不舒服。我觉得有点低俗,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再次在全网看到这个表情的时候,我就坦然接受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常。

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我的价值观会在短时间内被改变和同化?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标准?或者说,文明语言的标准是什么?

很多标准都是基于大多数人的行为,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正确的,大众使用的表达方式是合理的。

因此,没有人意识到语言规范的标准正在逐渐恶化,语言本质的意义经常被打破和曲解。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不了解这些“时尚”的人变得“土里土气”。

其实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标准在后退的问题。如果当初的标准是在海平面上,那么现在年轻人的语言表达等于退潮阶段。

当底线和标准下降时,粗俗和辱骂的表达方式就会招摇过市,公开成为有趣和有趣的事情。

相比之下,对于那些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行为,如打架斗殴、盗窃、猥亵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清晰的界限。

然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就像前阵子的热门话题“好演员的标准在倒退”,“背台词、守时成了好演员”,“当畸形美学成为主流美学”其实就是在说“标准退化”的问题。

而我也是大众标准下“洗脑”和“同化”的一员。

当全网都在说“ojbk”“nmsl”的时候,我感觉习惯了。我不认为它有什么问题。我的态度和第一次听到这种话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失去了最初的判断和思考。

至少,我要理解别人知道的流行语。不管他们是否有礼貌,我偶尔也会不自觉地被引导说他们。

后来更有甚者,在生活中偶尔听到很多未成年人张着嘴说“nmsl”“ojbk”。那刺耳的声音让我很纳闷,为什么人们能说出像笑话这样不文明的话。这些表达是如何一步步流行起来的?

其实这种用缩写代替不文明用语的行为,原本是为了弱化冒犯性的表达,避免粗俗的词语。

原本是为了礼貌、美观和优雅,没有那么激烈和肮脏的词语给了大众正常化、合理化和大众化的机会。

然而,这种善良却无形中成为了推动这类表达的催化剂,使其广泛传播,降低了文明表达的标准,导致很多人为此类表达张嘴,进而将“nmsl”和“ojbk”带入潮流。

而且年轻人最愿意赶时髦。

流行语是成本最低且简单的趋势。如果说学习某个专业,把它还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这是对年轻人关于潮流的“误解”。

就像张伟最近在某节目中表达对年轻人的看法一样,他说,如果你不懂得diss别人,如果你懂得双当头,用嘻哈的姿态对比自己,你就是一个年轻人。

同样,言论自由和赶上流行语并不意味着不能有语言规范。

这个不文明术语的缩写和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像“你妈死了”这样的表达有很强的人身攻击意味,但是这种语义已经被拼音缩写和网络的虚拟性冲淡了,让年轻人觉得这种表达可以随意使用。

说白了,这种天马行空的流行语的兴起,疏远了汉字的规范,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都构成了无形的挑战。

就像我们面对传统文化常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面对千变万化的网络流行语,我们的态度也应该如此。

没有人能阻止流行语的快速扩张,也不能否认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发展和融合的过程。

它是语言交流的工具。交流的方式在变,语言的构成和构成自然会变。

虽然这些语言中有很多良性的、创造性的表达,但也会降低对那些不文明表达的规范和标准。

因此,作为一个能够引导大众的媒体,我们应该对那些尚未形成成熟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年轻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我们要适当选择网络流行语,不要全盘接受,更不要把不文明的语言、粗俗的语言当作合理的“流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