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的含义(什么是浮云)
对《论语》中的“浮云”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认为“不义而富贵,对我如浮云”。综上所述,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浮云在天上,不是自己的”,所以“浮云”意味着与自己无关。二是被认为是无常易逝的隐喻。黄侃《论语义疏疏》也说:“云忽聚忽散,不能正,如不义,财忽聚忽散,如云烟。”第三,被认为是一个不值得关注的隐喻。《辞海》(第六版)中的文章《浮云》解释道:“隐喻是不值得关注的东西。”《辞源》(第三版)中的文章《浮云》解释说,“是对不值得快乐和重视的事物的隐喻。”
我们认为“浮云”是对不正义事物的隐喻。
首先,从先秦文献看“浮云”的含义。“浮云”用来形容不正义的人或事。“日月明,云遮;河水要清,沙子就脏。”(文子《道德》)其中,“浮云”和“沙”是用来形容不义之事的。最早把“浮云”比喻为小人的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宋玉。"乌云密布,遮住了这明亮的月亮."(《楚辞九辩》)这里的“浮云”指的是不义之人,即作恶多端、害贤害士的小人。
其次,从《论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浮于云”的含义。孔子一贯主张“义”,反对“不义”。《论语》多次提到“义”。据杨伯钧统计,《论语》中“义”出现了24次。刘茜的《史明》解释说:“义正合适。制裁使事情变得适当。”《汉语大词典》:“义,适。”《汉语大词典》:“义即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论语》:“不义而富,贵,我如云。”从《论语》的句子来看,“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准则。孔子推崇“义”,认为君子要行,“义为质”,“义为上”,“义与之比”,培养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义之徙”。“义”的反义词是“利”。孔子讲君子小人,有义利之分。据李陵统计,在《论语》中,孔子确实说“利”的比较少,共有六处。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孔子都把“利”看作是一种消极的东西。比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多抱怨。”(《立人》)“看小利,做不了大事。”(《鲁兹》)“子很少谈利与命与仁。”(子涵)或者把“利”置于“义”的限制之下。比如:“君子喻义,小人喻利。”(《立人》)“当今成年人的必要性是什么?俗话说得好,看到危险,下命令,就可以成年。”(贤文)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君子行为的标准是“义”,违背“义”的原则,只知道谋利的人是“小人”。
再次,从未来文学看“浮云”的意义。由上可见,先秦时期的“浮云”可以比喻为“不义之物”。我们搜索了北京大学BCC古汉语语料库,发现后世文献中的“浮云”也可以比喻“不义之事”或“不义之人”。汉代使用了“浮云”的比喻意义。比如:“恶臣藏圣贤,日月犹云障。”(陆贾《新语慎言》)“云遮日,游子不在乎归。”(《古诗十九首》)唐代以后,用“浮云”作比喻的例子很多。比如:“在我和天堂之光之间升起了一朵云,把他的城市藏在我忧郁的心里。”(李白《论登南京凤凰台》)“以德为耻,不义如云。”(崔栋《刘展下判官以诗回应》)云遮日月,是自然现象。因为“云”和“白天”经常一起使用,所以它们成为古人的具象模型。古人常以“云遮日”比喻恶鬼蒙蔽君主,智者被君主冷落。这里的“浮云”指的是“不义之人”。有时,它也被用来比喻“不公正的事情”,例如,见上文。由此可见,“云”指的是不义之事,出现于先秦,为后世所用。
最后,从以上三种解释的考证中可以看出“浮云”的含义。第一种解释认为“浮云在天上,不是自己的”,所以“浮云”意味着与自己无关。这种解读始于郑玄。这种解释抓住了“浮云”的特点,它又远又广。因为云是无边无际的,所以被认为与自己无关。按照这种解读,我们不禁要问:能不能把“浮云”当成与自己无关的东西?还有高高挂在天空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空。为什么不解释为“与自己无关”?况且,是不是因为“不义之财”无边无际,孔子才不肯收下?按照孔子的思想,情况并非如此。另外,在先秦时期,我们还没有发现“浮云”是“与自己无关”的意思。由此可见,郑玄的解读是不准确的,“中的浮云”的含义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第二种解释认为“浮云”善变,容易逝去。这个解释抓住了“浮云”善变的特点。因为浮云在空不断变化,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按照这种理解,孔子从“不义之财”辞职,是因为它像“浮云”一样瞬间逝去,无法把握。我们假设:如果“浮云”能把握,孔子会接受哪怕是不义之财吗?显然,这样的解释与孔子的思想相悖。因为孔子辞职的标准是“义”。另外,在梳理前人的定义时,我们发现黄侃的《论语义疏》采用了上述两种定义(即第一种定义和第二种定义),这让我们对“浮云”和“聚散无常,易逝”的定义产生了怀疑。
第三种解释认为,“浮云”是“不值得关注的事情”的隐喻。这个意思来源于“浮云”稍纵即逝的特性。“浮云”稍纵即逝,虚无缥缈,让人意识到世事无常,视财富如浮云般柔弱,这进一步意味着它不值得关注。这个意思出现的比较晚。根据我们的调查,最早的用例是江淹的“财如云,金玉不值钱”(小阮公诗)。唐代,杜诗照亮了蒋文公的诗,包括杜的《酒可月,外有浮云》(秋夜宴在天津府附近)和杜甫的《忠于你的艺术,不知年龄,任名利如浮云》(丹青赠曹霸将军)。两句都把“财富”比作“浮云”,意思是财富和浮云一样,都是身外之物。因为浮云虚无缥缈,所以引申为“不值得关注”。从诞生之时起,“浮云”就是“不值得关注的事情”的隐喻,最早见于南朝,而非先秦时期的。因此,认为《论语》中的“浮云”是“不值得关注的事情”的比喻是不恰当的。
前面三种解读,无论是从先秦对“浮云”的解读,还是从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都让人难以理解。至于“不义之财”,既不能说与自己无关,也不能说转瞬即逝,更不能说不值得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