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音乐(流行的阅兵背景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阅兵被列为国庆典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检阅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树立民族自豪感,阅兵是人们跟随荷尔蒙激增的重要仪式。
从1949年到1959年,中国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直到1984年国庆35周年才连续24年举行。
1999年和2009年,分别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60周年举行了两次阅兵。建国50周年阅兵共演奏了35首乐曲,建国60周年阅兵演奏了45首乐曲。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演奏了56首乐曲,是历届阅兵中演奏次数最多的一次。
每次阅兵的曲目都不一样,时代在进步,乐队规模在壮大,曲目也越来越多样化。
从1949年到2019年,每逢国庆阅兵,人们都能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事乐团的身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乐团,以完美的音乐演绎和出色的战斗风格,成为天安门广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由1300多名官兵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是最早入场、最后离场的队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下进行了现场演奏。为展现新时代特色,联合军乐团创作了《钢铁洪流》《冲上云霄》等7首军乐交响作品。《钢铁洪流》的节奏是每分钟88拍,与装备队轮子的速度融为一体。《冲向天空》的节奏是每分钟150拍,比较适合飞机梯队冲向高度空的速度。
以下是中国阅兵中常见的仪式音乐(阅兵、分裂)和群众游行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29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团长罗朗指挥军乐团200名成员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从此,这首轰轰烈烈、激情澎湃的乐曲成为了中国阅兵的标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3年,由19岁的曹·马尔斯创作。当时蒋介石发表《中国的命运》白皮书,提出“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中国共产党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予以反驳。大众戏剧社的曹火星心情很好。他以民歌《牛鞭》的形式写了一首同名歌曲,并很快在各抗日根据地传唱。据说,毛泽东提出并给这首歌的歌名加了一个“新”字。
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写于1939年,歌词由龚牧作词,音乐由郑律成作曲。它的原名是八路军进行曲。歌词和歌曲轰轰烈烈,充满战斗精神,唱遍了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后来几经更名。1965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月。精力充沛,充满斗志。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分区行军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事乐团团长的罗朗改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与原曲相比,这首歌的节奏更快更强,部队分组行动也更方便。它是阅兵和团体的必备歌曲。
炮兵行军
1944年,八路军炮兵在延安建立了一所炮兵学校,位于南泥湾。当时,李伟和张韩晖老师分别作词作曲,创作了《炮兵进行曲》,成为延安炮兵学校的校歌。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王建忠将这首歌与李伟的另一首炮兵歌曲《炮兵之歌》融合,改编成军乐《炮兵进行曲》。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招牌音乐,通常是地炮队和高炮队在阅兵时检阅时的背景音乐。
人民海军前锋
当它在1951年问世时,成为中国海军士兵音乐形象的写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习惯于把它当作一首军歌,在重大集会、庆典和仪式上演奏,也是海军舰队出访时必弹的曲目。
回顾三月
路征的作品是专门为阅兵而创作的仪式音乐。乐曲具有雄壮的进行曲风格,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这是阅兵仪式上领导视察部队的必唱歌曲。
人民军队忠于党
1960年,军旅作曲家肖敏和作词家张咏梅来到井冈山体验生活。红军艰苦奋斗的事迹促使他们以铿锵的气质完成了这首队列歌曲。它的节奏明快有力。1961年,这首歌被列为中国军队必须唱的13首歌之一。这首歌自诞生以来,至今仍响彻祖国大地,在我军重大庆典场合——天安门广场多次奏响。
欢迎三月
作曲家魏群1978年创作的军旅音乐。曲调热烈庄重,欢快激昂。这是中国欢迎外宾和举行重大庆典的特殊音乐。它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以及200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播放。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事项
这首歌被称为“第一首红色经典歌曲”,唱了很多年,在很多重要场合都能听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源于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的“三大纪律”。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革命纪律和行动准则。为了让法典深入人心,后来发展为临时军歌。
抗日军政大学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军政干部而创办的。康达的学习信息资源在线,生活艰辛。为了激励学生,毛泽东指示为康达写一首新的校歌。1937年,这首充满抗日救国情怀和责任的歌曲突破校园界限,广为传唱。
保卫黄河
广维然为冼星海作词作曲。保卫黄河1939年诞生于延安。这是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这首歌是在合唱和旋转中演唱的,气势浑厚。“风在啸叫,马在啸叫,黄河在咆哮”,往往是歌者激昂,听者呐喊。
东方是红色的
“东方是红色的,太阳升起来了,中国有一个毛泽东……”这首歌一出来,大概每个中国人都能哼上一二。这首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民歌,因为歌词简单,旋律好记,非常受欢迎。也是在电视尚未普及的时代,广播电台播放的最受欢迎的“看家”歌曲。
团结就是力量
1943年,穆弘出生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山村,他作词,鲁肃作曲。当时,穆弘、鲁肃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河北平山、山西樊氏农村参加斗争。为了鼓舞全社会力量共同抗日的士气,他们写了一部小戏,《团结就是力量》是大幕的压轴之作。
解放区的日子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解放区的人民是热爱的,民主政府是热爱人民的,共产党的恩情是无穷无尽的……”这首刘希琳1943年创作的歌曲在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当时,刘希琳跟随斗剧社到晋绥边区开展秧歌运动,创作了秧歌剧《逃跑》,并根据河北沧县传统民歌《十二月》的曲调作词,改编了主题曲《边区的天空是晴朗的》。整首歌歌词简洁工整,《边区》后改为《解放区》。
红旗颂
作曲家吕其明为1965年第六届上海新春音乐节创作的以红旗为主题的开场曲,描绘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场景。作为红色经典的代表,这也是国内演奏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曾多次在国庆阅兵中演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