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氧化钠以及过氧化钠的相关知识清单(氢氧化钠的性质是什么性质)

氧化钠(Na20)的性质

Na20:白色固体,为碱性氧化物。当在空气体中加热时,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用钠20可以转化为Na202。

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

(1)Na202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淡黄色粉末状固体(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淡黄色固体包括S Na202和AgBr)。结构:由Na+和(过氧化物离子)组成,其中过氧化物自由基是一个整体,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

(Na202的化学性质

①Na202与H2O的反应:

特别提醒一下,Na2O 2与H2O的反应本质上是022-与被H2O离子化的极小浓度H+结合形成H2O2,而H2O 2不稳定,即Na2O 2+2h 20 = 2 NaOH+H2O 2202 = 2h 20+02 =只有H2O 2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NaOH 2不是还原产物,应该是水。反应应该是

特别提醒:Na202与H2O反应生成的H20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漂白一些有色物质,因此Na202常被用作漂白剂。

②Na202与酸反应

③Na202与CO2反应

9.碳酸钠(Na2CO3)和碳酸钠铵(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

(1)颜色和通用名:

Na2C03:白色固体,苏打灰和苏打NaHC03:细小的白色晶体和小苏打。

(2)溶解度:

① Na2CO3和碳酸氢钠都易溶于水。

②水溶性;Na2C03> NaHC03

③向饱和Na2C0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析出白色晶体。

(3)与盐酸反应

特别说明1: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比碳酸钠激烈得多。

特别提醒2:从上述反应①和②可以看出,产生等量CO2所需的HCl量是Na2CO3的两倍,是碳酸氢钠的两倍。

特别提醒3:为什么酸和Na2C03之间的滴落现象不同?原因是:在Na2C03溶液中滴入少量HCl:首先不会产生气泡,只有全部转化为HC03-。另一方面,将少量Na2C03溶液滴入HCl中,很快会导致反应①,即开始时会产生气泡。

一般来说,Na2C03和HCl是通过使用上述属性相互检查的。

(4)热稳定性

Na2CO3加热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固体加热到270℃开始分解,在溶液中50℃分解。热稳定性:Na2C03>NaHC03

记忆的关键:碳酸和碳酸盐的热稳定性定律;

可溶性正盐>不溶性正盐>酸式盐>碳酸。诸如

(5)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和鉴定

①相互转化:

②识别:应考虑两者的状态。

A.在结晶过程中,加热并将气体引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B.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为Na2C03溶液。

C.稀盐酸滴加在稀盐酸:Na2C03溶液中不产生气体,而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很快产生气体。

(6)碳酸钠的使用

Na2C03: ①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纺织等行业。

②用于制造其他钠的化合物。

Nahc03: ①烘焙糕点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2)在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10.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1)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量,腐蚀性强(俗称烧碱、烧碱、烧碱)。吸水性强,易潮解,可用作干燥剂。一般石灰和石灰在一定的L-T;融化并制造碱石灰,一种碱性干燥剂。强碱,具有碱的共性。

想一想:①为什么需要用托盘秤快速称量NaOH固体?为什么要用小烧杯或表镜代替纸?

提示:从强吸湿性和腐蚀性方面分析。

②实验室储存的NaOH固体或溶液为什么要密封?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橡胶塞代替玻璃塞?

提示:从

知道

分析了两种反应。

(2)用途:用于造纸、纺织、印染和制皂行业。

1.Na2CO 3、碳酸氢钠等混合物的计算。

有以下几种情况:

(1) CO2与氢氧化钠反应。减压蒸发得到固体。一般来说,固体的组成是用极端假设的方法来讨论的。

(2)将2)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密封并加热排气。

一般用假设法讨论。

知识发展

(1)NaH碱金属和H2加热时能反应生成固体氢化物。如氢原子如氯原子,形成最外层的稳定结构。H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以与H+结合,例如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2)侯的制碱方法:

基本上,反应是将过量的CO2引入到饱和有氨的盐水溶液中,并沉淀出碳酸氢钠晶体。

(3)3)NaHC03的制作方法

有两种方法:

(1)低温减压蒸发碳酸氢钠溶液。由于碳酸氢钠在加热时容易分离信息资源,其水溶液在加热时更容易分解,因此在常压下蒸发溶剂制备碳酸氢钠晶体是不可能的。

②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引入CO2。因为生成的碳酸氢钠比碳酸氢钠更难溶解,碳酸氢钠晶体被沉淀和过滤以获得碳酸氢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