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真正领袖是谁?很多人说韩愈是“唐宋八大家”的领军人物,无论是资历还是思想,都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事实上,韩愈的一生颇为坎坷。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影响,单凭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可能影响并不深远。
01
韩愈,一个大醉的人
公元813年,45岁的韩愈对自己的仕途仍不满意,于是在当年年初写了一篇名为《金学杰》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所有的学生都不能精确,他们不知道自己在遭受什么。”做不到就不会受委屈。“这确实表达了他对人才失败的不满。
19岁时,他参加了科学考试,然后连续三年不及格。终于,在公元792年的科举考试中,他考上了名次。当年一起录取的同学,很多后来都有了一些成绩,那个名单当时也叫“龙虎榜”。
然而,高考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巅峰。因为吏部没有安排工作,韩愈在长安被困了八九年。最后,他穷困潦倒,靠人们的支持谋生。
但久而久之,亲戚朋友也不能一直帮忙。韩愈别无选择,只能去最不情愿的藩镇当副官,只为养家糊口。在做了四年的副官之后,吏部终于想到了韩愈这样的人,于是便安排他到国子监工作。
在那里,他写出了著名的《师说》,批判了当时以师为耻的风气,广泛招收弟子,同时发起了古文运动。这时,在“龙虎榜”帮派的同一年,最优秀的人已经可以直接在法庭上与皇帝交谈,最优秀的姜立在宰相和节度使的位置上几经兴衰。
年近半百的韩愈,思考其他人,思考自己。他怎么能不抑郁呢?在一腔沮丧中,他写下了《金学杰》。这篇短文有十几个成语,后来经过提炼,显示了这篇文章的魅力。随着文章自然成名,就有了作者韩愈。这时,姜立总理想起了有这么一个同年。
于是丞相李和同僚商议,既然韩愈如此有才能,就让他去编史料。从此,韩愈终于有了上法庭的资格。姜立让韩愈的事业进入快车道。后者不仅担任吏部侍郎和靖,而且还立下了几项战功。
然而,在他的文学和思想成就下,这些仕途上的成就却被历史掩盖了。
02
古代文学运动
随着韩愈官位的上升,韩愈推动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提倡先秦西汉的文风,反对当时浮华的骈文;提倡儒学复兴,排斥佛道。
这就像举起一套可攻可守的武器,既为儒家学生宣传思想,又反映现实矛盾。因此,古文受到了许多青年学生的高度赞扬。与此同时,韩愈也积极推荐人,如孟郊、贾岛、李贺、张继等人,世代相传,得到了韩愈的帮助。
然而好景不长,韩愈的性格注定无法安生,一篇名为《谏迎佛骨》的文章成为代代相传的文章。即使他反对佛教,也会亲自攻击皇帝,说古代不信仰佛教的皇帝都可以长寿,所有信仰佛教的皇帝都不能长寿。
皇帝并不打算宠坏他。大笔一挥,一道圣旨直接将他贬谪到了南方蛮荒之地,韩愈不得不感叹:“一封信早上打九天,晚上贬谪潮州路八千”。此后,汉门弟子虽为之呐喊,但影响也只是在长安城周围。
此时,柳宗元的已经在永州生活了十几年,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如果韩愈仕途亨通,更多人会知道他的古文运动;随后政治生涯更强的柳宗元选择支持古文运动,使古文运动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03
柳宗元
说到这里,韩愈和柳宗元也是同事,一起做过审查。然而,韩愈写了一篇文章《论御史平台上的干旱与饥饿》,讲述了长安干旱的真相,从而迅速结束了他的御史职位。
在《论虞世泰之旱与饥》出版之前,韩愈曾向柳宗元、刘禹锡抱怨王文淑当权。但他不知道,正是这个大道理,才让心胸狭窄的王贬官;相反,他认为是刘和刘泄露了他们的投诉才导致了降级。
于是,在去阳山当县令路上,韩愈写了一首名为《去江陵》的诗,诗中写道:同样的官员都是有才能的,他们偏袒刘和刘。或者担心语言泄露,传下去。
后来王集团被打压,已经进入决策层的柳宗元、刘禹锡相继被降职。韩愈对此没有太多同情,反而有些幸灾乐祸。
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灵魂总是相互吸引的。”重回事业巅峰的韩愈,在关注民生、批判现实方面与柳宗元不谋而合,双方都主张用文章说话。
两个人,一个在柳州,一个在长安,互相交流,同时刘禹锡也参与其中。三人之间最接近的讨论是哲学中关于命运和客观规律的争论。单纯从思想上看,刘禹锡的思想比较成熟,带有淡淡的唯物主义味道。
自写《永州八记》以来,柳宗元的心态开始慢慢转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涵盖面广,内容多样。与韩愈的文章不同,柳宗元的文章更通俗易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韩愈的不足。
此外,他曾经进入帝国政策中心,他的名气远远大于韩愈。可以说,柳宗元的推动,确实让当时的全国学者认识到了“古文运动”的意义。
无论如何,韩愈和柳宗元都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虽然他们在世时理想虚度,政治生涯惨淡,但他们的思想光辉却照耀着后世。当年那些愤怒的马都被历史的车轮掩盖了,只有和平和深远才能代代相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