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明年将上小学。理所当然,他们通常会在今年9月被提升到幼儿园班级,明年幼儿园毕业后,他们将进入小学。
目前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打算:放弃一年的幼儿园班,转到学前班,赶上学前班,在学前班学习更多的知识。
有些学前班还公开承诺数学要教孩子100以内的加减,语文能认识写七八百字。
有家长说不想选学前班,但是别的孩子跑了,孩子没提前学,怕赶不上学。
还有,拿出网上的一段对话来证明少年收敛的必要性:
一位小学校长在新生家长会上明确表示,新生入学前的识字量至少要在700-800字,最好在1000字以上。
面对这样的要求,很多没有上报孩子幼小衔接的家长并不淡定。用五岁的郭果的话说,“我太忙了,不能马上坐飞机”。早上8: 30开始看经典,晚上10: 00才能睡觉,一整天都排满了。
(学前时间表)
“你想给你的孩子一个年轻的连接吗?”要不要放弃幼儿园班去上学前班?
对此,家长们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认为上学前班很有必要,这样孩子才能跟得上班,轻松一点。
也有人认为,如果学得早,孩子上课听不好,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管你怎么选择,父母都有同样的想法:在不耽误孩子未来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学习。
既然目标相同,我们就来看看学前班和幼儿园班的区别:
如前所述,学前班主要教算术、拼音、识字等书籍。
幼儿园班的重点是唱歌、跳舞和玩游戏,以满足国家学前教育计划的要求。
选择学前班意味着学习更多;如果继续上幼儿园,就要多玩,多动,多交流。
既然是帮助孩子选择,就要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现代心理学认为,3-7岁是右脑高度发育的阶段,这个阶段应该以玩的方式学习为主,而不是坐在板凳上有规律地学习。
五六岁的孩子上学前班,读书计算,使用理性,过早刺激,开发左脑,忽视右脑的开发。从长远来看,会有四个不利影响:
1、过早识字算术,容易产生情绪障碍。
心理学认为,真正造成人类痛苦和神经官能症的,并不是非理性,而是过度理性、左脑过早使用、过早学习知识、左脑过早发育,都会导致过度理性,削弱右脑的感知能力,使其得不到充分发展。
中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但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的孩子涉及情感问题的相对较少。一般认为是他们集体艺术水平较高的结果。
一般来说,人类的快乐、自尊、自我满足等心理和情感需求都是靠右脑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左脑。
很多人自杀都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人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而不开心,这些都是因为缺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就需要右脑的充分发育。
所以,早期识字和算术,学龄前,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心理问题。
2.过早识字和算术容易产生学习厌恶。
最适合孩子发展水平的是直接利用身体的经验,即感官先发展,然后是大脑的思维活动。
过早的识字和算术,不管孩子获取的信息是通过感官,但没有直接的经验,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都违背了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受的。即使有些孩子一开始就擅长识字和算术,但从长远来看,他们也不会成功。
毕竟这是违背人性的。
慢慢地,孩子会因为接受信息的不适应而讨厌学习,对学习感到厌烦。显然,这种无聊对于漫长的学习生涯来说确实是痛苦的。
3.早期的识字和算术会让孩子变笨。
当代教育思想认为,过早地教会孩子掌握人类产生的知识、图形和人性化的知识成果,会使孩子“变老”或使其智力迅速下降而变笨。
比如郎朗的钢琴,再好再精彩,也比不上黄河和瀑布的声音。钢琴永远模仿不了汹涌的海浪,盛忠国的《梁祝》小提琴永远比不上蝴蝶的飞舞。
人类可以模仿自然,但无法超越自然。
真实的自然更真实,更复杂,更多样。
早点把孩子放到教室,坐在椅子上学习,灌输知识,上学学习,回家做作业。表面上看,如果你认得几百个字,可以在50或100以内加减,而不是走进自然,玩得多,感受得多,好像就在前面。长此以往,捡芝麻就是丢西瓜,得不偿失。
4.过早的识字和算术不利于情商的提高。
美国商业思想家丹尼尔·平克说: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带着故事勇往直前的勇气、交响乐和同理心,也就是“三感三力”,才能在未来胜出。
这“三感三力”都与右脑的发育程度有关。
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能越活越好的人,一定是那些能把“爱”和“美”融入商业社会和日常生活的人,是那些玩弄无用之物,成就无用之智的人。
一年的时间,无论是用在学前班还是幼儿园,结果都大不相同。
继续上幼儿园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玩耍,参加更多的活动,与孩子接触。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通常不会为来访者做决定和选择。
但是如果你问我是给孩子选择学前班还是幼儿园班,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幼儿园。其实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儿子小时候根本没上过学前班!
至于上面提到的一位校长的发言,最好在开学前认七八百个字。我认为这是谣言。
任何公立小学都应该以国家教育大纲为重点。只有整个小学要求掌握2000字。孩子们上学前学了很多东西。未来六年他们会做什么?
家长要稳定,不要人云亦云,学会辨别,选择真正对的,对孩子真正好的,不要为了一时的面子而操之过急。
要知道,最后的笑才是最好的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