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类别和等级?一级应急和三级应急有什么区别?接下来,我们将为您整理重要的知识点:
公共卫生紧急情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事件。
新型冠状病毒中这一事件引起的肺炎属于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类别?
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性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
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新出现的传染病
群体接种反应和群体药物反应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核事故与信息资源发布网络事故
生物、化学和核辐射恐怖事件
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流行病
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有哪些?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分为一般(四级)、重大(三级)、重大(二级)和特别重大(一级)四个等级。
下列情形为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
(1)肺鼠疫、肺炭疽多发于大中城市,有传播趋势。肺鼠疫和肺炭疽疫情已蔓延到我省两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有扩散趋势。
(3)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涉及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份,有蔓延趋势。
(4)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已经发生或者传入我省,有传播趋势的;发现我国已消除的传染病在我省重新流行。
(5)烈性病毒株、毒株、致病因子等的损失。
(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
(一)县行政区域内平均潜伏期(6天)内有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的;相关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
(二)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鼠疫淋巴腺鼠疫流行,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生20例以上;疫情蔓延到2个以上的城市和州。
(4)霍乱在一个市、州行政区域内流行,一周内超过30例;疫情蔓延到两个以上的市州,有蔓延的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传播到两个以上县市,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五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六)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已经发生或者传入我省,尚未造成传播的。
(7)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向县市以外地区传播。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
(9)接种疫苗或集体预防用药死亡。
(十)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有死亡的;死亡人数超过10人。
(11)急性职业中毒一次50人以上;死亡5例以上。
(12)国内外剧毒生物病原体和生物毒素的隐蔽运输和邮寄,造成我省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十三)省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平均潜伏期病例数为1-4例,流行范围在一县行政区域内。
(2)淋巴腺鼠疫流行,在一个县和城市行政区平均潜伏期内有10-19个连续病例;疫情蔓延到两个以上的县市。
(3)1个县发生霍乱,1周内10-29例;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州所在的城市是第一次。
(4)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超过前五年同期平均发病率一周内超过一个县一次以上。
(5)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
(六)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含100人)的;中毒人员不足100人,死亡1-9例。
(7)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中发生的群体不良反应和接种事件。
(8) 10-49人发生过一次急性职业中毒;死亡人数不到四人。
(九)市、州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下列情形之一为一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四级):
(1)淋巴腺鼠疫发生在一个县的一个行政区域内,平均潜伏期为1-9例。
(2)霍乱发生在一个县的行政区域内,一周内少于9例。
(3)一次食物中毒30-99人,无死亡病例。
(4)急性职业中毒1次不到9人,无死亡。
(五)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分级反应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特别严重(一级)、重大(二级)、重大(三级)和一般(四级)四个等级。其中,一级响应属于最高级别响应。
一级反应
遇有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指挥部应当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级响应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综合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并下达命令,要求各相关单位启动相关应急程序。
ⅲ类反应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专家进行分析研判,综合评估事件影响和发展趋势。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并指令各相关单位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必要时,省卫健委组织工作组赶赴事件发生地,指导列入地级市、由省直接管理的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四级反应
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县(市、区)(不含省政府直属县(市、区,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综合评估事件影响和发展趋势,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并下达命令各相关单位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必要时,地级市卫生计生部门将派出工作组前往事件发生地,指导各县(市、区)应急指挥机构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平安清水)
此外,二级响应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并命令各相关单位启动相关应急程序。四级响应是指各县(市、区)(不含省直管县(市、区),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专家进行分析研判,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并下达命令各相关单位启动相关应急程序。
一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复工后贵州将严防严控。
2月15日,贵州省取消了疫情防控中设立的所有“检查站”,吹响了全省加快复工复产的号角。
2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级一级响应变更为省级三级响应。
贵州如何判断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三级?省内复工后疫情防控措施会发生什么变化?2月25日,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朱就此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朱介绍,最突出的一级响应是,全省需要进行人员管控、车辆管控和卡查,同时,停工、停产、停学。调整为三级响应,为工厂开办、门店开业、学校开办等提供基础条件。
“贵州省应急响应由一级调整为三级,这是经过基础工作后决定的。”朱表示,贵州省目前报告确诊病例146例,其中77例为“输入性”病例,即防控中的第一代病例。在77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确诊病例69例,即第二代病例。到目前为止,贵州省还没有出现三代病例。在传染病防控方面,表明贵州省疫情可控,疫情在已知范围内。
应急响应的调整并不意味着疫情防控的结束。为应对企业复工复产,贵州省严格设置三道防线,多措并举。
实施“内部防扩散”是不可动摇的第一道防线。贵州省制定了企业复工复产涉及的防疫操作规程,五类对象十类人群的疫情控制措施。同时,根据国家分级标准,结合疫情形势和贵州省防控工作需要,本次调整后,全省按县划分为低风险和中风险两个风险等级区。截至2020年2月23日,我省低风险县74个,中风险县15个,无高风险县。
全省所有企业对所有来黔返鄂复工进行了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出现发热、咳嗽症状者,立即送省级定点医院集中隔离治疗。无症状人员将在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和观察,所有检测结果阴性者均进行CT检测,最大限度地发现潜在传染源,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此外,贵州省率先提出将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共同生活的工作人员纳入管控范围,部署在全省开展相关人员排查管控。出台了《社会防控重点对象相关分类标准和管控办法》,按照“紫、红、橙、黄、绿”五种颜色对全省各类社会防控重点对象进行区分管理,明确了各类人员的识别、管控、转化和终止。
据悉,2月5日至2月24日24时,共检测核酸100149人,阳性86例,阳性率0.09%。
截至2月24日24时,全省企业外省人员2945人进行核酸检测,未发现阳性结果。对1879人进行了CT检查,未发现肺部病变。
加强企业防控是第二道防线。加强企业复工后疫情防控,要求企业复工前对其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杀菌,对复工员工进行健康调查,对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尽量减少集体活动,采取分时错餐。
加强员工个人防控是第三道防线。加强员工个人防控,对返工员工健康进行检查和申报。工作期间,严格要求员工佩戴口罩,员工个人要加强个人卫生,以严格的防控为复工复产打下坚实基础。
“分级划分的防控措施是根据全省疫情情况确定的。”朱说,根据全国疫情形势,当前防控任务依然严峻。希望大家不要放松,继续做好防控工作,戴口罩,勤洗手,禁止聚集,认真做好个人卫生工作,督促周边群众积极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