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接触门诊的各类儿童,包括正常儿童、肥胖儿童和生长发育异常儿童,但让我担心的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喝软饮料,甚至有些孩子已经到了只喝饮料,而不能也不喜欢喝水的地步。尤其是今年夏天,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喝了创纪录的十几箱可乐,一个暑假就胖了10斤。一位带孙子看病的奶奶的话特别让我震惊。“从出生到9岁,她的孙子据说从来没有喝过水,只有牛奶和饮料。”虽然我无法证实这种说法,但这让我这个肥胖的减肥医生非常焦虑。
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会这样。除了目前软饮料的普及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原因之外,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对软饮料对健康的威胁还不够了解。同时,由于很多家长采取的奖励策略,鼓励孩子在取得一定成绩或表现“优秀”时使用软饮料。久而久之,软饮料“泛滥成灾”。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软饮料,儿童健康的甜蜜杀手
炎热的夏天,打完球来一罐冰镇汽水,提神醒脑。各种饮料在很多家庭的冷藏柜里都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大多数饮料都在扮演一群“甜蜜杀手”,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什么是软饮料?
软饮料是指酒精含量低于0.5%的包装饮料产品。也就是说,除了啤酒等酒精饮料,你能买到的大部分包装饮料都可以归为软饮料。阿姨,你可能会说,根据软饮料的定义,它不也含有一些酒精吗?别担心,软饮料的酒精含量仅限于用于溶解香精、香料、色素等的少量酒精溶剂。、或乳酸饮料生产过程中发酵的副产物。含量很少,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影响。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软饮料多达十大类: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牛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固体饮料、功能饮料,以及其他饮料,如含有中草药的饮料等。
一罐软饮料里有什么?
除了水,一罐软饮料的主要营养成分都标在它的营养成分表中。如果你手边正好有一瓶饮料,不妨拿起来找一找,上面标注着每100毫升饮料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相当于糖)等营养成分。此外,大多数软饮料还含有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糖精(在成分表中写上“阿斯巴甜”)、香料和色素等。
一罐12盘(约340毫升)的含糖碳酸饮料含有约150千卡热量,约40~50g糖。
胖乎乎的苦恼
15岁的初中生萧蔷是班上胖乎乎的孩子之一。从小爱喝汽水的萧蔷,从小学开始,体育课就一直没考过。因此,他也成了班上同学欺负的对象。萧蔷对此深感忧虑。......
最新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北京市区男女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27%和15.9%(男女平均为21.7%),比大多数西欧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要严重。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含糖饮料的摄入水平与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为什么呢?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报道的一项研究指出,个人摄入液体碳水化合物不会相应减少固体食物的摄入。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喝了一罐含有大量糖分的饮料,他们就不会感到饱了,然后他们会把它作为晚餐吃,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每天的总热量。
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喝一罐含糖碳酸饮料=吃40~50g糖。如果将这些热量添加到日常饮食中,而不减少其他热量摄入,每天喝一罐含糖碳酸饮料,一年后体重会增加6.75公斤。
不仅仅是肥胖。
目前,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复杂问题。2003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报告,指出肥胖是许多慢性病的根源。“胖不代表“壮”,反而会增加患病风险。儿童肥胖造成的不良后果有:智力下降、动手操作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差、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心理发展。报告建议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认为健康饮食中糖的总摄入量不应超过10%。孩子们可以通过每天减少一罐汽水的糖摄入量来改善体重。
每天一瓶软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一倍。
16岁的全荃在家中昏迷不醒,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医生检查,他发现全患有病,并有酮症酸中毒的症状。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同样,来自美国的研究表明,含糖饮料的摄入与二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有关,这种关系与含糖饮料摄入相关的体重增加无关。类似的研究表明,每天饮用一瓶或多瓶含糖软饮料的儿童患二型糖尿病病的可能性是每月饮用少于一瓶的儿童的两倍。
这是为什么?原因还没有定论。有些人认为二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可能与含糖饮料中含有的高热量和大量快速吸收的糖有关。果糖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或增加瘦素合成,但可显著增加脂肪生成。过多的脂肪会引起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二型糖尿病的发生。作为甜味剂,高果糖玉米糖浆广泛应用于各种软饮料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