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论语·为勇也》说:“中庸也是一种美德,而且是极其美好的!”在这里,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终极的美德,并倍加推崇。孔子之后,他的孙子孔伋(子思)写了《中庸》一文,系统地总结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出现。
关于《中庸》的写作目的,朱在集注中试图弄清楚:“中庸的目的是什么?子子思担心道教的消失,但他也这么做了。”朱认为,道教始于尧、舜、禹,所谓道教精神,就是《尚书·大》中的“允持帝位,降伏中间”的思想。这个思想经过商汤、文王、周公,最后传到了孔丘。孔丘进一步发展了它,创立了儒学。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并不是孔丘独创的。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源泉。
孔丘接着又传给了颜回和曾参。战国初年,曾参去世,道教传至子思。子思之时,百家争鸣,异端邪说层出不穷。为了捍卫正统,发扬“任你斗智斗勇”的精神,他写了《中庸》一书,然后传授给孟子。孟子死后,道教全军覆没。直到一千年后,周敦颐才通过《太极图说》和《舒同》将其复活。舒同的核心——真诚——是中庸之道的核心。然后,经过张载、二程的阐述,终于发扬光大。到了朱时期,中庸之道的地位得到提升,上升到四书的行列。
中庸之道历史悠久。
什么是“中等”?
没有知识的人会把“中庸”误认为“平庸”,而没有哲学素养的人会把“中庸”解释为折中主义和和谐主义。他们大多用西方的理论、概念和词汇来解释中国精神。就像一个外国科学家走进中国的美术馆。他只能从化学的角度看青花瓷。虽然他能分析它的物质材料,知道这些图案是用什么技术绘制的,但他不能理解图案的含义和内在文化。
我们是中国人,自然不能从西方人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传统。此外,哲学概念是摇摆不定的。老子说:“道可以是道,这是非凡的。”孔子也说:“欲而不用言。”我们在研究中庸之道时,不能拘泥于概念,也不要认为一定要给出中庸之道的最终定义。
什么是“意思”?成毅曾解释说:“无偏是中等,不易是平庸。”朱说:“中间的人不偏不倚,不逊于别人。勇,通常也。”从《中庸》本身的论述来看,程颐和朱的解释是准确的。
“中”的意思是温和公正。在孔子的思想中,“过”和“不及”是一对矛盾的范畴。子贡曾问孔丘:张子和夏紫这两个弟子哪个更有能力?说张“太多了”,说“不够”。子贡于是问:你能说张子更有才华吗?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的原则,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区别,或者说它们同样低人一等。
因此,为了把握“中”的含义,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把一切不“过”或“不及”的东西归类为“中”。“中”的“中”既不表示“过”,也不表示“不及”,处于一种和谐恰当的状态。
门问答
什么是“平庸”?
至于“勇”,程颐说不容易,朱说普通。这里的“不易”和“平凡”并不是指一成不变,而是孔子所说的那种“道与人不远”,意思是正统思想是一种人文思想,而不是天道神道或其他思想。儒家注重人性,表现为对人的关怀,而儒家则注重人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政治道德和教育等。
孔子和老子的区别之一是,孔丘很少谈论天和阴阳五行等玄学。老子经常讲“玄学玄学”的理论,而孔子只关心《易经》中的人文精神,说“惟愿易经在我之后”,“我只想德”。这与苏格拉底与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自然哲学家的区别颇为相似。
孔子和墨子的区别在于,墨子讲的是“天志”和“显鬼”,而孔子则直言“不能为人做事,怎么能为鬼做事?”“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他总是关心人性。
因此,孔子的儒家精神和姚舜禹的道家思想始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和人事是道教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天道和鬼神是次要的。所以《论语》说:“子不言力,乱,灵。”
“平庸”和“平庸”的第一层含义是普通人员,在现实中关心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和身边的人,而不是痴迷于怪异、启蒙、抽象和神秘的宗教恶魔或无法实践的形而上学幻想。第二层意思是《中庸》中的正统思想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很常见的,但人们就是没有意识到。
因此,道家精神的核心思想是姚舜禹所说的“容得下”,孔丘和子思称之为“中庸之道”。道家精神以人性为主题,触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核心理念是公正,既不“及格”,也不“落后”,恰到好处,和谐一致。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有“路离人不远”的思想
中庸是礼物吗?
关于《中庸》的核心内容,程颐说:“此文讲的是孔子的心法之教,孔子怕长而穷,所以写在书中教孟子。”这是把中庸理解为孔子的“心法”。
对此,顾对表示怀疑。他在《日知论·卢鑫学》中说:“《中庸章句》引用了程子的话:‘此文为孔子传授心法。’也是借用史的话,不能大意。”认为从来没有谈过什么心法,而心法是一个佛教术语。成毅之前,唐代慧能写《坛经》,在里面讲心性,传授“跟心”“知足”的道理,影响了宋代的儒生。
顾认为,原始儒学或自己的儒学,并不是从“跟心”和“跟心”开始的,因为“跟心”和“跟心”是修道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孔丘说:“七十岁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超越极限。”他一直修炼到七十岁,这样他就可以顺从自己内心的行动而不逾越礼义的界限,不“及格”也不“落后”,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到“中”的境界。可见中庸之道意味着思想应该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境界。
如何通过修养达到这种修养的状态?孔丘的主张是“省心”,即培养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直接诉诸内心或顺从内心。孔丘说:“人心三月不违仁也是真。”这句话证明了心与仁不是统一的,而是可以分离和互相违背的,心有时也违背了仁。颜回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他能坚持“忧”,三个月不违仁。孔丘又说:“不小心吃一整天都很难!”批评的人是不在乎的人。
后来的儒家,尤其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颠倒了关系,从“跟心”开始。认为人的内心无需修炼,他们纯洁优秀,却被私欲蒙蔽。因此,要求人“以良知为本”,摆脱人的欲望,回归本心。不是“担忧”而是“寻心”。而且,不再是长期的练习,而是顿悟。显然,这是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而不是儒家思想本身。
鲁
孔孟有什么不同?
“求心”而不是“忧心”的心理学思想来源于孟子,他说:“有事情发生,不要改正,不要忘记,不要鼓励。”在这里,孟子是以性善的人才论为基础的。他改变了孔子的“忧”的思想,变相地说“忧”是鼓励幼苗。认为人心向善善良,没有必要人为鼓励。孟子也说过“不可擅缺欲”,这与孔子所说的“发自内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同。孔子并不提倡缺乏欲望,而是说欲望要符合礼仪。
孔孟之争的另一个根源是,孟子有人才论的思想,而孔子没有。孟子的人才理论来源于《中庸》。
孔孟之间也有区别。
《中庸》开篇第一句话讲的是人才论,说的是“天命即性,自发性即道,修养即教。”所谓“性”就是“命”,是大自然赋予的。既然“性”是一种天生的天赋,那么正统思想就是遵循和服从这种“性”,教正统思想和修身养性就是“教”,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庸》认为,从尧、舜、禹那里继承下来的正统思想,来源于遵循我们自身的先天本性。正统思想是顺应自然而产生的思想,宣扬它是“教”。这样,整个儒家或正统思想就应该称为“自然之学”,因为它的对象和内容都是“自然”。
中庸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境界。
孔丘说了什么?《论语》记载,“子贡曰:‘大师之文章可闻;师父说天堂和生命,你能听到。”显然,孔丘不常谈论“天堂”和“性”。孔丘认为这些东西“离人很远”,违背了“平庸”的原则,他所提倡的是“道离人不远,人离人远为道,不为道。"
在《论语》中,孔丘谈论“性”的地方只有一个。他说:“性相似,学相差甚远。”这几乎就是唯物主义的白板理论,上面还写着“只有知道和愚蠢才不会动”,说明除了最高的智者和最低的傻瓜,每个人的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性是一块白板。人只有学会了“多听”“多看”,才能真正懂得。所以说,自然是天赋的,自然是善良的,自然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点,是孔子所不提倡的。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境界,是我们应该努力奋斗的目标。在子思看来,中庸是人的本性,我们必须服从。中庸的立场被思想夸大了。
《中庸》在后面继续解释天赋的概念,认为“诚”的概念是天赋。“老实人不想被鼓励,想都不用想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们冷静、刻薄,圣人也是。”他还说:“自我诚实意味着性;不言而喻,那就是教书。”“诚信”目标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不言而喻的人才,另一种是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孔子说:“我生来不知道,我老了,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敏感。”他还说:“如果有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什么都不是。”说明孔子自己也承认自己不是天生的有知识有诚意的圣人。孔子提倡后天学习。唯物主义者荀子说:“所以不爬山,就不知道天的高度;如果你不在深溪附近,你就不知道土地的厚度。如果你不知道第一知望的最后一句话,你就不知道学习的伟大。”它体现了后天学习的理念。
中庸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认识和总结的一套优秀的理论。虽然不是天赋异禀,但完全不会破坏它的价值,它的价值不需要夸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