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你知道沙龙的真正意思吗吗?(沙龙是什么意思)

现在马路上到处都是店牌:什么理发店叫美发沙龙,这显然就是小餐馆里食客沙龙的称呼;还有营销公司举办推广沙龙,在证券交易所旁边举办股票沙龙等等。有一次,我路过一家小饭馆,进去吃饭。结账的时候,我问老板为什么你们餐厅叫湘西美食沙龙。老板自信地说:“朋友,跟你说实话,是别人给的店名。我真的是湘西人,但不是正宗的湘菜,所以我只想物美价廉。不过店名里有个龙字,挺有型的。”听了这话,真是讽刺!对于一个文学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我的心里真的很不开心。这些店不是因为耸人听闻,很洋气,才努力吸引顾客吗?至于沙龙是什么,商人真的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赚钱。使用这样的店名会误导大众。在这里,让我们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以便保持直线。

沙龙是法语沙龙的音译,原意是客厅。志同道合的人在3月5日聚在一起讨论文学创作的方式,互相评论,取长补短。这就是所谓的文学沙龙。在欧洲中世纪,这个沙龙是名门望族、社会名流等上层人士相互交流、编织关系网和社交圈的重要场所。在沙龙里,主宰显贵的不是权威人士,也不是有钱人、大思想家、大作家,而是一个中的女性。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些女性在欧洲沙龙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任何一个知名的沙龙里,它的名气都不是来自于当时的名人,也不需要太多贵族的支持,但唯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位优秀能干的女主人,她扮演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女主人。因此,从中世纪到17世纪这段时间并不是真正的文学沙龙。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法国文人和艺术家经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款待,聚集在客厅里谈论文艺,人们把艺术家聚会、交谈的地方称为“艺术沙龙”。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每年在巴黎定期举办的法国官方造型艺术展也被称为“艺术沙龙”。因此,在众多沙龙中,一家著名的沙龙往往会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女主人,比如公爵或伯爵的妻子,这是一种习俗。成功举办一场沙龙,可以为他们赢得社会赞誉,接触到很多上流人物,有时甚至可以主导一个时代的氛围。拿破仑战争后,大约从1815年开始,沙龙逐渐演变成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即在富有的女主人家的客厅里举办文学、绘画和雕塑、音乐等文化知识的研讨会。巴黎曾经聚集了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家,如乔治·桑、屠格涅夫、肖邦等。19世纪40年代,彼得堡的彼得拉舍夫斯基集团主张十二月党、别林斯基、赫尔岑和西方空要社会主义,对俄罗斯作家和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早期没有文学沙龙这回事。毕竟沙龙这个词的引入是在20世纪初。但类似的情况已经存在。中国汉末,曹操父子,建安七子,聚在叶麾下,“洒笔成酣歌,笑与笑同墨”,共同从事文学活动,形成了后世以温柔之声称赞为“建安文学”的局面。建安文学承前启后,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先河。唐宋时期,论诗论文、娱人答谢的作品中有许多佳句。明清时期,有临川派和吴江派。有福社诗派、桐城派等。,而且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名人,如汤显祖、沈京、顾、等。在现代文学史上,语丝社、创造社、太阳社等文学团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鲁迅、郭沫若、等优秀作家。文艺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聚集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讨论,在中国现代文艺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还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后,各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文学社团和艺术社团数量最多。很多理科生对文艺感兴趣,纷纷加入。这是新时期的艺术沙龙。很多人都留在了这些沙龙里,有的投身于当时的“伤痕文学”,有的后来成为了职业作家。然而,很难在这些沙龙里安排员工。随着毕业和新生入学,成员一个接一个地更换。幸运的是,这种趋势一直断断续续地延伸到智能手机的出现,因此网络文学平台成为了网龙的主流文艺信息资源。平台下面有几个群,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论。积极的一面是,参与的人分布广泛,甚至在国内外都有。缺点是写的东西看不到人,面对面交流少,讨论更深。

目前,各级文联下属的协会中仍有一些艺术沙龙。有资金有场地是很大的优势,活动少,年轻人少。世界上很多文艺爱好者因为身份限制,很难参与。其实社会上真的有很多有文学创造力和艺术特长的年轻人。如果各级相关部门组织引导,邀请一些曾经是文艺青年,后来成为企业家的人给予适当的赞助,多办一些文艺沙龙,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