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五胡乱华,这几个民族是哪几个?(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

公元316年,司马懿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国力大损,国力衰弱。最后匈奴灭国,北西域胡势力乘乱入侵中原。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边五个胡人组成的游牧部落联盟。百年来,北方各民族和汉族在华北建立了几十个实力大小不一的国家,其中有16个国家历史悠久,影响巨大。

五朵野花破坏了中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结构,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有了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随着汉族大规模从黄河流域避难入长江流域,东晋王朝在长江以南建立,历史上称之为关彝杜南,进一步加强了南方百越、三苗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文化经济联系。影响深远,是中国第一次民族融合。

匈奴

匈奴是秦末汉初统治中原北部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匈奴被孟田驱逐出河套和河西走廊。匈奴在西汉初期强盛起来,多次入侵边境,对西汉政权构成了强大的威胁,控制了西域。后来被汉武帝打败,退守漠北,一分为五。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将军在汉军和投降的匈奴的包围下,“封狼于徐山,禅定于古言,登临汉海”。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带领人民投降西汉。元朝刘氏元年,也就是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出使汉朝。他要求自己做丈夫,王昭君嫁给了他。此后,汉、匈奴和平相处了60多年。东汉时期,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的尸体倒在地上,带领人民向被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光武帝刘秀投降。北匈奴的逆反心理使东汉王朝决心消灭北匈奴。汉武帝刘元元年,即公元89年,窦宪将军突破北匈奴,班固在山南麓打下一块石头,上面刻有封杨希嫣山的铭文。

公元4世纪,匈奴人刘渊是成都王司马颖手下的一名将军。西晋八王之乱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建立军队,名为汉王,后来称帝,占领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公元311年,刘刘聪攻下洛阳,公元316年攻下长安,灭西晋。

公元318年,匈奴贵族金准杀了刘刘协一家,立自己为汉王。刘聪的弟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消灭了金家。因为人民的负担极其沉重,人民的冤屈沸腾,引起大规模的反抗。

公元328年,乐俘虏并杀死了刘尧。第二年,在尚云,他杀死了他的王子刘茜,他的将军和部长以及其他3000人。赵死了。叫它石或。

匈奴在中国北方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匈奴和鲜卑继续通婚,他们的后代被称为铁夫人。铁夫赫连波波被鲜卑拓跋打败后,投奔了后来的羌人秦国。之后,他打败了东晋的军,夺取了以长安为都城的关中地区。公元425年,赫连波波去世,其子赫连昌继位。公元428年,北魏攻下赫连昌。赫连昌帝和厉安定自称是平凉的夏帝。公元431年,北魏俘虏了贺,并在夏天死去。夏国都城宛城是匈奴作为东亚游牧民族留下的唯一遗迹。

融入匈奴的月氏人被称为鲁水湖,匈奴的另一部分。其中,居曲家族推后梁王朝,在今甘肃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北梁。居曲孟勋杀了段烨后,成为北凉的主将。公元433年,孟珣的儿子居渠鬼母继位。公元439年,被北魏的拓跋鲜卑人所灭。牧童兄弟聚渠无惧西进高昌,立高昌为北凉。公元460年,高昌北凉被柔然所灭。一小队匈奴人,在高句丽附近并入宇文鲜卑部落,进入辽东半岛。

一小群匈奴进入辽东半岛,在高句丽附近并入宇文鲜卑部落。后来,宇文篡夺了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隋文帝篡夺北周,建立隋朝,统一中原。在此期间,匈奴也融入了各民族。五莲花和南北朝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最后的表演。

鲜卑人还是西耶皮人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兴起于蒙古高原的古老游牧民族,属于阿尔泰蒙古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它起源于东胡人,分布于中国北方。秦汉时期,东湖被匈奴打败,分为两部分。他们分别向乌桓山和鲜卑山投降,都以山的名字为族名,形成了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被匈奴奴役。因此,鲜卑族的习俗与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入侵匈奴边境,鲜卑作为一个国家实体为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逐渐摆脱了它的控制。公元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以反抗压迫。公元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领了蒙古草原。

公元二世纪中叶,谭率部统一鲜卑诸部。谭死后,鲜卑分裂。公元三世纪上半叶,柯比宁统一了中东部的鲜卑,但柯比宁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与中央王朝作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部落趁中原大乱,建立了慕容朱妍、西秦、南梁、代国等国。公元385年,拓跋氏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弘迁居洛阳都城洛阳,并被大量汉化。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7年,北周取代了西魏。鲜卑人建立了十个国家。此外,在青海和甘肃,也有部分由鲜卑慕容氏转化而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公元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先民建立政权后,大部分部落解体,人们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主义的深入,与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和政治实体,与其他民族融合,逐渐消亡。

阉羊

羯族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太长。后赵政权建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时,羯族强大,最终消灭了匈奴政权。在五莲花时期,他统治了中国北方,成为北方游牧政权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羯族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在当时只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或部落)。羯族在入关前属于匈奴,即“匈奴不降”。关于它的种族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他在当时被匈奴俘虏,在中国汉朝前后被带入中国。

羯族石勒于公元319年建立赵国,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参照魏晋时期的法律法规,建立各种政治制度,兴办学校,崇尚儒家经典,读户籍,劝农、桑农上课,对稳定社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法律和行政严格,许多人被杀害。实行“胡汉分治”,不许说“胡”,称羯族人为中国人,纵容羯族欺压外国人。朝廷有专门的官员来祭酒,管理羯族的诉讼。公元333年,石勒去世,侄子石虎夺权,实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公元349年,被冉闵灭。羯族最终被魏冉皇帝冉闵屠杀。

魏冉灭亡后,鲜卑统治下的羯族以战争为职业。公元547年,桀人在侯景的带领下,跑到南梁躲避北朝的打击,梁武帝小燕收留了他们。但后来侯景造反,掠夺江南,使得原本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江南光秃秃的,到处是白骨(仅土建康城就杀了4万户,全市约20万人)。江南过去50年的繁荣被破坏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侯景之乱。后来,南凉将军王僧辩召集陈霸先、杜小生、魏宰等人讨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扑灭了叛乱。从那以后,这个种族就消失在了历史书上。

羌族最初是古代人对生活在祖国西部的游牧部落的总称。四川境内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岷江上游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据史料记载,殷商时期,羌族是其“王国”之一,一些首领在朝鲜担任官职。他们中的一些人过着没有固定住所的游牧生活,而另一些人则从事农业生产。《诗商颂》记载:“过去有一汤,你不敢不喝,也不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商朝的密切关系。甲骨文中关于“羌”的大量记载表明,当时的羌人在历史舞台上非常活跃。

周,另一种羌族“江”,与周关系密切,大量羌人融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夷渠国,覆盖陇东、陕西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各国联合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共战170余年。以羌人为主体的朱荣,逐渐被秦国整合。然而,生活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湟水流域的羌族,仍处于“粮少畜多、射猎多”的状态。《后汉书·西羌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秦公时期,羌人被无剑俘虏,逃回老家教羌人“耕畜”。从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增加了人口,发展了经济。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分化。《后汉书·西羌传》曰:“剑玄孙宽容之时,秦献公初立,...而它的那一类人被依附在南方,以及给定支流以西数千英里的地方,远离公众,不再来往于交通之中。之后,后代会是自己的物种,顺其自然,或者是牛的物种,越是这样,越是这样。还是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狼种,武都羌也。”这一时期,西北羌族在秦国的压力下,大规模、远距离迁徙。

羌人分布广泛,汉代部落众多。汉朝为了将匈奴与羌人隔离,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体系,并设置了镇守羌队长等重要官职管理羌人事务。与此同时,大量加入的羌人向内迁移,在地理上分为东羌和西羌。进入中原的东羌,居住在塞浦路斯,与汉族混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私营经济,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没有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分散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有许多羌族部落,西南地区有法羌、唐茂、牦牛羌、白马强、青衣羌、沈浪羌和冉伊羌。其中,牦牛羌,先分布于李绅县(今四川省汉源县九乡镇),后南下张越县(今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白马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省武都市南部。青衣羌,今四川西部雅安市人。狼羌,主要在今甘肃省武都市,尤其是白龙江一带。冉一强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川西北广大地区。《南汉书·西南夷传》载:“然夷为汉武帝所开,以为文山郡山中有六夷、七羌、九厥,各有其族”,可见羌人在其中所占比例之大,各部发展水平之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人傅坚建立了先秦政权,南安羌石尧建立了后秦政权。后秦政权位于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中原羌族及各族达33年之久。之后,几个羌族部落相继出现。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交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两者都存在了140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羌族大部分已经基本融入汉族。

数据输入(Data Input)ˌ(英)国防情报局(Defence Inteligence)ˌ密度指示器(Density Indicator)

彝族是起源于中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坚韧的民族。有人认为他们与羌族同属一个氏族,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古代吐蕃人的一支。彝族究竟属于羌族还是藏族,学术界仍有争议。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几乎所有已经消失的古代民族都有一个特点——民族的起源和历史往往是不同的,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春秋战国时期,彝族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汉朝时,彝族有两次大迁徙,主要是向关中地区迁徙。三国时期,为了稳定大后方,曹操命令包括彝族在内的许多胡人,强行迁移到中原,与汉人共同生活。这样做是为了瓦解胡族的社会集团,把他们置于汉人的“包围圈”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的举动非常高明!然而,这导致大量胡人进入中原,为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铺平了道路。

天下动荡之际,彝族人趁机在北方地区建立了前秦、、后丘池等少数民族的政权。苻坚,尤其是前秦时期的苻坚,可谓人才辈出,在内政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在军事上,它席卷了中国北方的大片地区,甚至朝鲜半岛上的几个国家都接受了前秦的册封。总之,经过不懈的努力,彝族终于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然而在“天王山之战”中,前秦被东晋打败。

前秦灭亡后,彝族建立了侯亮、后丘池等国,但规模和实力都无法重现前秦的辉煌。彝族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已经逐渐衰落...虽然他们后来在四川广元和甘肃陇南建立了几个小而可怜的“县国”,但总的来说,他们确实已经退出了中国历史的主舞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