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因果关系)?什么是氨氮和亚硝酸盐?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转变的?今天我马上让你明白!
一、氨氮
简介: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1、氨氮毒性: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NH3)和离子氨(NH4+)的形式存在。分子氨虾毒性很大,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来源之一。当水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渗入机体的分子氨(NH3)会将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Fe3+,降低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呼吸功能。氨主要侵入粘膜,渗入血液会引起虾的毒血症。如果长期过高,会抑制虾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2.分子氨的来源:
水产养殖中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塘底部的饲料、虾废物、肥料和死亡动植物的遗骸。
3.影响分子氨毒性的因素:
①分子氨的毒性不仅与氨的总量有关,还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分子氨氮毒性很强。当其通过鳃和皮肤进入虾体,血液中分子氨浓度较高时,虾血中的PH值会相应升高,从而影响虾体内各种酶的活性。当氨氮浓度较高时,会导致虾的异常反应,影响其生长。
②一般来说,温度和PH值越高,分子氨的毒性越强,这也是为什么夏季氨氮高的原因,当池水PH值超过9时,容易发生氨氮中毒。
第二,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N02-)是一种不能完全硝化的中间产物,因此极不稳定。氧气充足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对对虾毒性较低的硝酸盐(N03-)但缺氧时也可转化为毒性较高的分子氨(NH3)。
1.形成过程:
主要由养殖动物的粪便、饵料残渣、死藻等物质组成,分解为氨氮,再转化为N02-。
2.亚硝酸盐的危害:
亚硝酸盐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生物体的呼吸作用,从鳃丝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而高铁血红蛋白没有这种功能,导致培养生物缺氧甚至窒息死亡。正常情况下,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毫克/升时,会对养殖生物造成伤害。如果亚硝酸盐浓度长期偏高,会导致虾组织缺氧窒息。
3.氨氮和亚盐从哪里来?
第一步:
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水体中残留的饵料、养殖动物的代谢产物、肥水中的肥料、水生动植物的残渣等含氮有机物,在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净水细菌的作用下,可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氨氮。
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动物的新陈代谢变得更加旺盛,含氮有机废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氨氮的增加速率大大超过了浮游植物的利用极限,会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形成和积累。
但氨态氮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通过鳃和皮肤进入养殖动物体内,损伤鳃表皮细胞,增加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血液的pH值,从而引起养殖动物体内各种酶活性的异常变化,表现为养殖动物的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功能障碍,使养殖动物无法正常反应,甚至因内脏膜通透性的改变而引起渗透调节障碍和充血。
第二步:
随着养殖水体中氨氮的不断积累,生活在养殖水体中的第一批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在溶解氧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NO2)。虽然亚硝酸盐含有较少的毒素,但它对养殖动物仍然是致命的。
亚硝酸盐中毒又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又称为“黄血病”或“褐血病”。养殖的鱼、虾、蟹中毒后食欲不振,鳃部肿胀增生,呈黑色或黄色,鳃部暗红,体色晦暗,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呼吸急促,水面呼吸频繁,过量的亚硝酸盐可引起养殖动物肝脏异常变化,如空起泡,导致大规模死亡。
第三步:
亚硝酸盐在养殖水体中不断积累,被第二硝化细菌转化为硝酸盐(NO3)。硝酸盐几乎是无毒的,但是突然或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硝酸盐中是有害的。幸运的是,硝酸盐可以被养殖水中的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或者通过换水转移出养殖池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