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上海人究竟排不排外(上海人怎么样)

上海人呢(上海人是否排外)对于上海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作家有探索城市根源和历史的视角,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视角。搬到上海还是从小生活在上海就不一样了。新人和活了很多年的人不一样。之所以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总有人说上海人排外,说上海话排外,说上海人聚在一起聊天排外,甚至说他们爱上海。

上海人呢(上海人是否排外)对于上海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作家有探索城市根源和历史的视角,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视角。搬到上海还是从小生活在上海就不一样了。新人和活了很多年的人不一样。

之所以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总有人说上海人排外,说上海话排外,说上海人聚在一起聊天排外,甚至说他们爱上海排外。

上海人排外吗?我想从一个搬到上海多年的人的角度来谈这件事。

1 初到上海

记得20多年前刚来上海的时候,不懂上海话和上海路。当时觉得自己被深深的孤立了,因为根本融入不了上海人的圈子。那时候自然觉得上海人排外,上海校友会唱流行歌曲,会打扮,都是校长。当他们开始说话时,他们都又快又密,我根本听不懂。好像我在国外,经常看到他们三五成群的聊天。自然,我也在外面。

渐渐的,和同学熟悉了,最后聊起来,还是有很强的距离感。

当我谈到西北老家时,他们会热情地说葡萄干好吃,羊肉好吃。驴车多吗?听我说,家乡就像在另一个国家。

更多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毕竟,当思想和语言难以沟通时,就闭嘴。所以过了一会儿,他们继续三五人一组不理我。我好像又觉得被排斥了。

后来开始工作,逐渐开始用上海话和同事交流。虽然看起来有点洋泾浜,但总比在学校沉默好。慢慢的思维越来越近,一起没日没夜的工作,一起开会聊天,慢慢的开始觉得自己是自己人。这时的我,似乎很享受叽叽喳喳忙碌的感觉,不再被排斥。即使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中,他们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包容和忠诚。也许这就是上海人有趣的地方。起初,他们因为不理解而疏远。一旦他们靠近了,他们就会很善良。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很多人说上海话,现在说的少了。统一语言是普通话。排斥外国人不应该很容易吗?

2 两件事让我对上海人有误会

这是我多年前的亲身经历。我曾经把我的家叫在老房子的小巷里。拨号后听到哔的一声,然后马上就断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想再播,电话局的阿姨说要收钱,已经做好了。我说没有,还没人接。她说你们外国人就是想占便宜,打了个电话不知怎么就挂了。

我当时气极了。发生了什么事?这可以胡说八道。首先我没有出轨,因为她缺乏信任甚至故意误导,另一个鄙视外国人的品质。当时,我和她吵架了。后来有个老先生过来制止了打架,但我不得不把电话费给她。但是我的心已经不舒服很久了。这种不适感与上海人如此排外,甚至可以欺负外国人的感觉有关。

还有一次,是在公交车上,站牌关了,有人问为什么还关着,售票员振振有词地说了些什么。你们外国人应该知道上海人的规矩。我看到旁边一个人马上站出来打个理论。这是什么?上海人是乱停车的素质吗?外国人一定要守规矩吗?上海人的规矩是这样的吗?

这真的让我对上海人被排斥的感觉很苦涩,我一直记得那一幕。

时隔多年,虽然对这样的事情还是觉得愤愤不平,想想吧。显然,那两个生活在底层,文化素养差,甚至讨厌外国人的人,在他们口中并不代表上海人。

是不是因为他们开始顶撞上海人,过了这么多年,我开始越来越上海滩了。

3 上海人被排外的两件事

据说上海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两次被排斥。有一次,他们偶尔会看一场足球比赛,那时候很刺激。上海队和另一个队在为对方而战。下半场,比赛即将结束。我突然发现一件事。两队都抢到了球。一旦上海球员拿球,球场一片嘘声,另一支球队欢呼雀跃。

好好想想。这里明显是第三者,不是对方家。为什么排斥上海人?似乎上海人一旦离开江浙,带去其他地方,也会遭受排斥。毕竟语言不通,生活环境不同,一贯聪明能干的上海人都没用。也许北方人最不接受的是,上海人似乎自以为是,有些排外。

我在上海的时候就开始涉足这里,但是开始被上海球员冤枉。他们也很努力,表现很好。为什么要被别人嘘?

还有一次,我会和西北老家的同学见面聊天。和我的同学聊天,你在上海过得怎么样?上海人是不是用小盘子吃饭,一个家庭有多少人挤在一起?听起来真的很无奈。

我又一次给亲戚送了一份礼物。作为友谊的表示,我直接发了一个红包。结果,亲戚们都不高兴了。什么叫上海人的习惯,以为我们没钱?

我真的有点无奈。当我开始接受上海人的思维习惯时,我又开始和家乡人交流了。

我开始明白上海人的精明其实是一种实用主义,更实际,而不是装大方。而且,从对方的角度来说,给红包也方便,这样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生活也可以安排好。

多年后,我发现当我开始像上海人一样思考时,我开始被排斥。我太努力了。

4 一座城市为什么会排外

在我看来,上海以外的很多城市或多或少都是排外的。以江苏为例,会说苏南苏北,广东指粤北为扬基,北京指其他地方为本土。这是一种明显的区分感和距离感。

上海人似乎更明显,因为语言差异比北方大,但幸运的是,不是肤色差异。

想一想,一个城市被排斥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更有可能是来自资源的压力。

曾经是冒险家天堂的上海,是20世纪30年代的黄金时代,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了各种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不同时代的气质叠加,今天的上海是一座混血城市。

有30年代的江浙人,也有广东等地的人,还有从国外和全国各地移居上海的人。全国各地的人都要融入这个地区。与此同时,住房建设没有跟上国家的发展。工作没有那么充足,所以上海人有一种排外情绪,觉得外国人抢了自己的工作,抢了更多的资源。

而那些没有多少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人恰恰是最缺乏资源的人,所以他们也是最不满意的人。

上海曾经以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平方米而自豪。我记得一个电视节目是一个梦想的改革者。有一户人家住在城隍庙的老城区。一家七八口人住在简陋的住所里。他们想把它改造成楼上楼下。所以项目组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那时候,这么小的地方竟然还有人住,挺让人震惊的。

当你住在一个狭小的地方,石库门有几户人家共用电灯、煤气灶、厕所,一点都不会大气。

当一个城市的物质资源匮乏,进而影响其精神资源时,必然会有更大的压力,因此,在城市早起的原住民开始产生排外情绪。这不是因为你是外国人,而是因为你可能是争夺他们资源的人。

5 足够的资源和丰富的思想空间,自然就不排外了

当一个城市能够打破桎梏,拥有更广阔的胸怀,是什么原因?

要足够自信,有自己的城市血脉和文明,同时要有足够的物质,所以不要太担心。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甚至人工智能的时代,难道人们不应该更关注AI对人的影响,有良性的竞争意识,而不是考虑外国人和本地人吗?

如今在外面,不仅很少听到上海话被排斥的说法,连上海话也很少听到。当你去旅游景点,参观一些重要的社交场所,看到最新的网上名人商店,很少有人会说上海话。他们大多也很热情,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就太冷淡。在这个时代做生意不容易。况且谁也不知道哪个老外长得普通,可能是大人物,也可能是擅长。不能马虎。

其实,从小的竞争意识和保护自己边界的意识,大概是上海人趋于精明和排外的原因之一。

但这种边界感其实是一种文明,是契约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如果都是被人情绑架,拥有现代生活习惯不是很难吗?毕竟大家都很忙,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规则。

现在的上海人不怎么说上海话,也不排外。相反,他们不得不担心保护上海人,好像上海人在上海是少数民族。

越来越难看清谁是上海人,谁是外国人,或者谁是第一代上海人,谁是第二代上海人。而且,上海人的精明也被理解为一种做人和生活的感觉,那种距离感和边界感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契约精神。

上海人开始被更多的外国人理解,上海人自己也越来越不为自己划定太多的界限。

只有怀念上海话,怀念上海小吃,怀念弄堂里的一些故事,才能对上海有更多的回忆。不管有多排斥,都可能只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不会一直如此。当每个人都不排斥的时候,生活越来越同质化,文化也是如此。这也是一个矛盾。

关于作者:王本文作者,原上海文化杂志社副总编辑。他曾经对城市文化进行了多年的采访和写作,从媒体经营文化后,他仍然热衷于参观城市和人的故事。我愿陪你探索上海的变迁和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人们的命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