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怎么样(使用iPhone的感受如何)如果你是数码发烧友或者是三义生活的老朋友,应该对我们的评测栏目不会陌生。作为科技媒体,我们对三一人寿的评价内容涵盖了移动设备、PC、智能产品甚至一些新能源汽车。写作评测的目的有时候是为了向你展示一些新发布的新产品的综合素质,给予关注。
iphone怎么样(使用iPhone的感受如何)如果你是数码发烧友或者是三义生活的老朋友,应该对我们的评测栏目不会陌生。作为科技媒体,我们对三一人寿的评价内容涵盖了移动设备、PC、智能产品甚至一些新能源汽车。我们测评的目的有时候是为了向大家展示一些刚发布的新产品的综合素质,为关注这些新产品的朋友提供更全面的产品印象。有时,我们可能只想探索一些新兴技术,分析它们背后的R&D实力,或者展示对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但以上两种都不适用于今天的文章。第一,我们这次“评测”的对象不是刚发布的新产品,也不是大家都不熟悉的冷门产品,而是上市8个多月的iPhone 11,换代机型已经开始密集曝光。第二,因为和平时的评测相比,我们通常在前期对产品有很深的了解,可以给你展示深刻全面的技术细节。
负责iPhone 11内容的编辑是一位老玩家,从386和VOODOO时代开始接触消费类电子产品,至少有十年的安卓智能手机使用经验,但对iPhone和iOS几乎一无所知。
是的,在一个100%安卓发烧友的眼里,iPhone今天的感觉如何?对于不相信苹果的人来说,iOS有什么特别之处?从安卓和iOS的最新异同来看,在当前的移动操作系统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共同趋势和竞争格局?这些都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也是我们下决心做这个“非新产品评测”的出发点。
【【】】【】】】【事实证明,如今的iPhone其实对单手操作并不是很友好。
首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次的评测对象是苹果目前的主流iPhone 11。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的市场交易价格与大多数安卓旗舰直接竞争。但是和我们这几年之前评价过的几乎所有安卓旗舰相比,iPhone 11的区别几乎都是从外观第一眼看上去的,让人明显感觉到了很大的不同。
看到这里,你觉得我们要吐槽iPhone这个坚持了两代人不知疲倦的“大刘海”吗?没有,虽然我们是安卓机型的粉丝,但是我们已经被各种超窄边框、超高分辨率和刷新率、超高色质的屏幕宠坏了。但在此之前,我们也可以理解这种设计对于苹果FaceID功能的重要性。这就好比有些安卓机型为了达到更好的自拍效果,主动采用了看起来不那么漂亮的“大尺寸双孔屏”,属于为了更好的功能而不得不在外观上做出的牺牲。
那么真正让我们感到惊讶和不适应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iPhone的屏幕比例。当主流安卓机型普遍采用20:9或21:9“纤薄屏”时,19.5: 9比例屏幕的iPhone 11相比之下会明显“又矮又胖”。
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听说iPhone重视单手操控的人来说,当我们发现手里的iPhone 11宽度比6.4英寸安卓机型还要大,单手回位交互往往不如安卓的侧手势方便的时候,真的很失望。
IPhone 11(左)和安卓旗舰(右)显示同一网页。
但这是否意味着iPhone目前的外形,或者说屏幕尺寸设计已经落后了?你也不能这么说。众所周知,目前所有的显示设备在计算“屏幕尺寸”时,都表示对角线长度。屏幕比例越小,相同标称尺寸下的实际可视面积越小。
换句话说,我们感觉iPhone 11的6.1英寸“Liquid Retina”屏幕实际显示面积略宽,比现在安卓机型中很多6.2英寸或者6.3英寸的屏幕都要大。在实际使用中,也比分辨率更高、尺寸更大(但屏幕比例更纤细)的安卓机型多显示1-2列文字内容,确实可以在一些网站或应用的排版中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
既然已经谈到了iPhone屏幕比例带来的显示效果差异,那么它的色彩和外接音质自然成为我们接下来会发现的,第二个体验点与目前的安卓机型有很大的不同。
是的,我们测试了iPhone 11,这意味着它配备了液晶显示屏。考虑到现在大部分2000元以上的安卓机型都使用AMOLED屏幕,这可能是目前仅存的高品质手机液晶屏了。
那么,它的“高质量”在哪里呢?说实话,如果你是一个对手机产品不太了解的朋友,单纯看屏幕本身的参数,比如分辨率、PPI、亮度等,自然会产生“iPhone屏幕不太好”的错觉。iPhone 11尤其如此,它的屏幕配置更低(客观上)。
但是,如果你见过像我们这样从几千到几万块钱的几百块手机屏幕,你就不会觉得iPhone的显示效果有什么问题。一方面,iPhone 11参数的分辨率虽然不高,对比度也不吓人,但其实它的“看”精细度甚至比一些1080P分辨率的安卓机型还要好。
不仅如此,从色彩表现来看,iPhone 11的这块LCD屏更有可能是我们目前为止看到的LCD屏,显示透明度最强,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视觉差距最小。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必须承认,这与iPhone本身的产品定位直接相关,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定价。当苹果敢于以3000元甚至4000元以上的价格出售一款液晶屏幕的手机时,他们为什么不使用业内最好的屏幕呢?另一方面,当我们熟悉的安卓机型普遍将LCD视为低端机型的妥协点时,自然也无法期待它们的屏幕质量(或硬件成本)能有多高。
其次,苹果在智能手机(或所有消费类电子设备)上的软件色彩管理经验,并不能与安卓阵营的手机厂商相媲美。举个典型的例子,现在一些安卓旗舰机型都有类似iPhone的“原彩显示”技术,可以通过感知环境色温来自动调节屏幕的显示温度。但是,当我们打开iPhone 11的原色显示屏时,会觉得它的颜色非常“正”,无论是在室外的阳光下还是室内昏暗的光线下,都能提供一致的观感。当我们打开一些价格较高的安卓机型上的自动色温调节功能(默认关闭)时,它们的屏幕会直接变黄。
【【】【【】【】】【】】【】 【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嘿,你被苹果征服了吗?虽然我们承认iPhone 11确实向我们展示了苹果的一些细心和经验积累,甚至是它在供应链方面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在各个方面都做到完美。
比如作为苹果生态核心的iOS系统,在我们这些老安卓发烧友眼里就有些问题。
内置应用程序的内容存储不可用。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iOS中一些原生应用的本地化体验,真是一言难尽。电影、书籍等官方app,其实无法在国产版iOS上购买在线内容,但如果放在安卓机型上,显然是绝对不可能的。
此外,就连我们这样的老玩家都知道,iOS诞生的时候,在直观的触控操作和图形界面的美观性上,远超当时的Windows Mobile和Android。但是,在拿到这款iPhone 11,体验了iOS 13.5的最新版本之后,我们必须客观地说,iOS在界面统一性和视觉直观性方面还是有更多的提升空。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更清晰直观地显示信息,方便用户单手触摸操作。如今,iOS上的通知栏、快速控制界面、负屏都是这样大块的半透明图形UI。
没什么问题。很容易习惯。但是当我们打开iOS的“设置”时,看到的却是排版过于密集的文字,缺乏可视化的说明或者演示图片的选项,随着安装的应用数量增加会变得无限长的设置页面,以及不利于点触式的设计,完全是与上述图形UI二次交锋的产物。
你眼花了吗?
那么,如今iOS的对手表现如何?
MIUI 12的设置界面
三星OneUI 2.1的设置界面
且不说iPhone 11的屏幕尺寸相对较小,以文字为主的密集设置界面的可读性也会降低。在我们看来,光是缺乏引导的动画可能对新手用户不是很友好。最重要的是,这是iOS,曾经以易用、直观、流畅为荣。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安卓机型在UI设计上都可以超越iOS。而且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使用设置界面并不容易,可能不会构成明显的体验问题。相比之下,iOS的app store可能是我们见过的体验最好的APP Store,没有之一。
一方面,它肯定受益于苹果自己的软件生态系统。相比安卓在国内市场的混乱生态,苹果自带的开发工具和独特的软件商店系统保证了他们可以从源头严格控制开发者和应用。既杜绝了垃圾应用和恶意软件上架的可能,又完全避免了安卓应用中的“一键一堆”现象,对普通消费者日常安全、省电、长时间使用后流畅度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APP Store是苹果自营的应用推广渠道,其日常软件推荐和新游推广都极其讲究。文字介绍不仅美观流畅,很多时候甚至不是简单的软件推广。里面还附带了很多相关知识,比如科普、背景介绍、使用说明等。,这让人们非常乐意阅读,甚至增加他们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苹果打造和维护自己软件生态的努力,确实是目前所有安卓手机厂商无法比拟的。
【【【】】【【】】】】【这么多人支持1200万像素是有原因的】】】
最后,我们想谈谈iPhone 11的摄像头。众所周知,从很多年前到现在,苹果一直使用基于1200万像素主摄像头的摄像系统。根据DXOMARK中披露的信息,这款12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应该设计有1/2.55英寸的传感器面积,1.4微米的像素尺寸和Dual-Pixel AF。
1/2.55英寸,1.4微米像素尺寸,双核对焦...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有玩电脑游戏的经验,应该会马上看到这一系列的相机参数。是的,这是著名的索尼IMX362、IMX363、三星S5K3L4等经典“旗舰1200万”CMOS方案的最大特点。换句话说,从技术上讲,iPhone 11的1200万像素摄像系统比早期的4800万像素摄像系统有更好的对焦性能和市场定位。
花
我们的实际经验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与目前大多数超高像素解决方案相比,iPhone 11的对焦速度要快得多。同时由于避免了“多像素一体化”设计,白天拍照时不会出现强光下的过度曝光,色彩表现非常自然。照片中的细节甚至比一些高像素配置的新安卓机型还要好。
[河流]长江
长江-超广角
这样的体验好吗?当然好。而且,瞬间就能对焦的照片也不会太有瑕疵。这两点其实对普通消费者很有用。毕竟,大多数人在智能手机上的习惯是“拿起来拍”。考虑到目前安卓的超高像素旗舰只能将“超高像素”作为一款相机的独立工作模式,其实日常使用主要输出1200万或者1600万像素的照片。其实iPhone 11的后置双摄像头在基础体验上并不落后。
内部
花开了(未能正确聚焦)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了今年几乎所有影像旗舰机型的人来说,iPhone 11的这款相机也并非没有缺点。比如因为它的CMOS尺寸比较小,在黑暗的环境下噪声会比较明显。比如和同样采用1200万双核对焦摄像头的三星Galaxy S10相比,iPhone 11的微距能力明显更差,在近距离拍摄时会出现对焦不准的情况。
其实这些都是它在一些特定场景下会暴露出来的缺点,但还是那句话——也仅限于一些可能只有部分用户会使用的特定场景。对于普通的日常使用来说,iPhone 11的相机性能是非常“稳定”的,这也确实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我们各种手机影像技术文章下,还是有那么多朋友怀念1200万像素时代。
【】【】【总结:iPhone真的很好用,优势明显】】】】】】
亮点很多,很适合普通用户,但也有极客的缺点。这是我们三义生活在体验了第一部iPhone之后做出的基本评价。当然,我们的评价不敢自称客观,也肯定不全面,因为它只代表了“一个老安卓玩家使用现在iPhone的感受”,主观性很强,不一定适合普通消费者。
另外,在这次特殊的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苹果的FaceID真的是又快又准,远比很多安卓机型的指纹方便。比如iPhone的“祖传充电”其实没那么不堪,待机功耗真的很低。如果不是用于连续游戏之类的,作为工作机,iPhone的续航时间比同性能水平的大多数安卓旗舰都要长。
另外,从产品本身的定位来看,iPhone 11本身并不是苹果的旗舰机型,但它依然有着不输于自身更高端产品的显示效果、性能水平和相机水平。而这在目前的安卓机型中基本看不到。
但也是在这次iPhone的体验中,我们意识到它并不完美,也有体验不佳的应用,使用不方便的系统设置,以及不太令人满意的人体工程学细节。但不可否认的是,就普通用户的关怀和易用性而言,iPhone的表现依然“稳定”,这或许就是苹果即使每年只有少数几款新iPhone产品,依然能占据销量榜前几名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