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新闻究竟应该怎样写(怎么写新闻)

如何写新闻(到底怎么写新闻)从专业角度来看,新闻写作中常见的体裁包括新闻、传播、特写、评论等。

从专业角度来看,新闻写作中常见的体裁有新闻、传播、特写、评论等。在实践中,有些记者有时不知道自己写的文章应该分类成什么样。今天,在本刊发表的老文章中,笔者通过对参加中国新闻奖作品的分类分析,提醒新闻工作者如何规范和正确使用新闻文体。

《新闻与写作》曾发起过一场关于新闻文体创新的讨论。笔者曾发表过一个不成熟的观点,认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文体的规范使用。新闻文体的规范和正确使用是全国新闻界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从一些个别现象来看,平面媒体在新闻写作和文体规范使用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根据曾经参加过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这是新闻,但不像新闻。

之前参加中国新闻奖的个人作品分类不准确——不是新闻,而是被归入新闻类。例如,此消息:

今天一小步,未来一大步。

(主题)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为江苏居民首次赴台送行。

“旅途愉快!一路平安!”站在南京禄口机场国际出发大厅16号登机口,陈云林微笑着与每一位赴台告别的江苏旅客握手。他不停地和每一位乘客握手,笑容依旧。

这个微笑是一个舒服的微笑;这个微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微笑。

20天前,作为总统,陈云林代表海协会和SEF主席江丙坤亲自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大陆居民海峡两岸赴台旅游协议》。仅仅过了20天,这两份文件就“扎下了根”。这一天,来自mainland China五个目的地的包机在齐飞包道举行;这一天,期待已久的梦想实现了。

“今天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特别是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上,我们又迈出了一步。看来今天可能是两岸关系的一小步,未来可能是一大步。”昨天上午,陈云林专程前往南京,出席两岸包机首航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航启动仪式。

“你知道,我的心情很开心。”陈云林告诉记者,今天,mainland China 5个目的地和台湾省6个目的地已先后起飞18架包机。作为大陆居民来台湾旅游,这是第一批。多年来,我们一直期待两岸旅游常态化,终于实现了新的突破!“第一批大陆居民前往台湾最佳网湾,是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

海湾海峡与两岸同根同祖的同胞友谊是分不开的。在两个协会恢复谈判之前,已经浪费了将近10年。陈云林说,两个协会恢复会谈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了两个重要协议。从6月14日到现在,只有20天。但是,在两岸各界特别是两岸航空公司空和旅游业的共同努力下,协议中预期的目标顺利圆满实现,值得称道!外面,天空很高,阳光灿烂。天气就像每个人的好心情。记者注意到,陈云林系着一条红色领带,喜气洋洋。

mainland China有五个目的地。为什么选择南京剪彩?

“除了内地其他目的地,南京还有第一旅游团;不同的是,南京作为两岸包机,是首航,也是首飞。”陈云林强调,“江苏是mainland China经济发展较快、质量较好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很多台商在这里创业成功,聚集了相当数量的台商、台胞、台商家庭。因此,他们期待在南京开设两岸周末包机目的地,这是他们多年来的心愿。今天,这个美好的愿望实现了,我愿意和他们分享这份喜悦。”

“南京和台湾省有很多历史情缘,这是很多台湾省朋友去大陆必去的地方。南京与台湾省之间的通航,将为江苏省及其周边地区与台湾省之间提供更加便捷的桥梁!”陈云林说。

“百世网两岸人民都期待和平发展。现在我们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将会有美好的延续,未来的路会更宽广!”他的眼里充满了渴望。

本稿件标题为新闻话题,有主题和副标题;形式也是新闻,有“本报”和介绍。但是,从写作和写作来说,看起来像是特写和人物访谈,其实不是新闻。为什么呢?

第一,时态不一致。作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件。那么,它的时态应该是“完成式”。这份手稿的前两个自然段落的时态是“现在时”。只是在第四段中说,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昨天上午”。也就是说,整篇稿子的时态并不统一,或者至少不清晰。

二是作为消息的主要元素不明确。信息写作要求5 w必须非常清晰。核心事件是什么?是谁干的?而这个信息的主体是谁——谁?陈云林?那么“今天一小步,未来一大步”的主体是谁呢?——这个新闻的核心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台湾之行?还是陈云林掉的?两者哪个是新闻?

第三,消息的上下文不对。新闻写作的语境应该客观冷静。然而,这份手稿包含了一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抒情和议论文。作者认为特写和交流中允许抒情和讨论,但不应该出现在新闻中。尤其是这句话:“这个微笑是一个舒服的微笑;这个微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微笑。”它是文学的语言,不是新闻的语言。

是交流,但不是沟通。

通信和消息是无法区分的——它们是消息,但它们包含在通信类别中。例如,这篇手稿:

二十岁的农民工一夜之间变成新市民。

(主题)农民工第一个劳动模范住廉租房。

昨天,许文华拿着新拿到的廉租房钥匙,打开了位于河东区金堂家园1号楼6层的一间单人房的门。常年被太阳晒得黝黑的他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我辛苦了20年!我真的成为天津市民了吗?”

许是一位老农民工。1989年,他从家乡河北泾县来到天津,成为河北区环卫系统的一名垃圾收集员。那时,他21岁。从那以后,每天凌晨四点,当别人还在沉睡的梦中时,许文华早就把车开了出来。许文华以认真细致的工作而闻名。别人工作8个小时,他就得工作12个小时,打扫他负责的每个角落。每年春节,他的父母都写信希望他回家过年,但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垃圾收集和运输的岗位上。他说,随着过年的到来,垃圾会越来越多,他离不开垃圾。这感动了享受他劳动创造的美好环境的当地居民。通过清洁工许文华,每个人都感受到努力工作意味着什么,奉献意味着什么,活20年意味着什么。从那以后,清洁工许文华的名字在河北区传开了。

现年40岁的徐文华是一名农民工,实际上是一名新天津市民。2007年,由于工作贡献突出,许文华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今年早些时候,作为全市劳动模范的许文华破例获得了落户天津的许可,拿到了户口本,成为了天津市新市民,也是第一个进城务工的劳动模范。有户口,但没房,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终日不见阳光的小平房里。今年,我市扩大了廉租住房实物保障范围。根据新规,凡符合享受市六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条件的市级以上模范家庭,凡符合上年度年收入低于2.8万元,人均住房面积低于7.5平方米的,均可申请。河北区总工会负责同志对区内劳模进行了认真筛选,发现许文华遵守了各项规定。

日前,河北区举行廉租房分配抽签仪式。当天,许文华在金堂家园1号楼6楼摇了这一套单曲。许说:“在天津这20年,我只回过两次老家,一次是婆婆去世,一次是父亲去世。今天,我妈妈患了食道癌。虽然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她仍然非常担心。我妈妈一辈子都在农村,从来没有住过楼房。过几天搬新家,一定要接妈妈,住自己的楼,在老人面前尽孝!”有人提前送给老徐一幅稳定的对联:“二十岁的农民工;夜晚的新公民”。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真实的消息,而且是一个好消息。它应该与参与的新闻竞争中国新闻奖,但不知何故,它被列入了传播类别。

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是生动的介绍,第二自然段是新闻背景,第三四段是新闻事实。这条新闻的主体是农民工徐文华,但它反映的是天津市政府。这位幸运的农民工实际上是天津市政府惠民政策的受益者。

作者认为,传播要写人——典型代表是县委书记焦;新闻是关于事情的。这篇报道的主体不是许文华,而是这个叫许文华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新公民的事实。能够构成新闻事件的应该是有意义的变化。新闻的焦点在于变化的结果。“二十岁农民工和一夜暴富的新市民”就是这一新闻事件的结果。在这篇报道中,也有对这个人物的介绍,但作者认为这些介绍是为了“为什么”——为什么他可以作为一个新公民,这是这篇新闻的五个要素之一。

作者认为,信息与交流的主要区别在于侧重点的不同:信息侧重于事件的结果;沟通的重点是发生了什么。所以作为一种交流,一定要有故事,故事也要有细节。

作者认为,如果报道的主体是“事件”,聚焦于事件的故事和现场,则应归类为“特写”;沟通,应该是特指人与人的沟通——这个问题可以再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正面修辞更像散文。

新闻和文学没有区别——有些文章更像文学作品,而不是新闻。笔者推测,这可能是新闻工作者追求文体创新,努力使新闻报道更加轻松、生动、易读的一种尝试。例如,此消息:

五十年前,武汉第一座桥南北飞;50年后,第一条隧道穿过江城。

昨天,我们走过了长江。

昨天15时08分,大自然用白雪见证了武汉的新壮举:长江第一隧道全线东线贯通。

此刻,从江南进入隧道的本报记者,见证了江北的第一缕曙光。17分钟后,记者走出隧道口,成为除建设者外第一批从河底走过长江的市民。

两年前,巍峨的三峡大坝矗立在中国,以其宏伟的气势震撼了世界。如今万里长江第一隧道贯穿全线,却有点风平浪静。它雄伟的外观和内涵位于母亲河的河床下。

13时45分,记者从武昌友谊大道旁深21.5米的竖井走下,走进隧道。隧道内灯火通明,电线管网排列有序,专用轨道位于隧道底部——大部分工人一直在江北井口等待历史性时刻。

隧道外已是冬末,隧道内温暖如春。调度员杜玉才一路介绍:神奇的盾构机、“接力式”泥浆泵站、环抱式隧道环。

14点07分,它到了编号为490的环形隧道,标志显示是河底最深处。此时江汉关的水位为14.11米,记者看到的是水面下41.75米,于是一种头顶一条河的感觉油然而生。

不经意间,隧道悄然向右弯曲。14点33分,一道强光出现,一台巨大的盾构机出现在我们面前。登上全自动“陆虎”,但操作它的“司机”梁寿,还只是一个大学毕业两年的少年。包括他在内的40人与地面人员密切配合,15个月就挖到了江北。当年,武汉长江大桥数万名施工队伍扛起肩膀的广阔景象,成为了历史的浪花。

15时08分,24岁的梁寿轻轻一按按钮,巨大的盾构机刀盘缓缓旋转了77下,穿透了最后一米的土石。江北竖井外锣鼓喧天,掌声雷动:长江第一隧道开通!

15时25分,盾构机刀盘停止。记者钻穿盾构机刀盘后,步出隧道,踏上江北大地。

井口外,“开启渡江渡海新时代”的标语,宣传着武汉人的骄傲:1957年10月,万里长江第一座大桥在汉建成,如今万里长江第一条隧道在汉破土动工,武汉两次刷新过长江屏障的历史。河上有船,河上有桥,河底有隧道,武汉的交通真的在向立体化迈进。

“一桥飞南北”后,武钢、吴忠等7家“五子头”密集入驻。武汉获得第一个发展高峰,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第四。如今,长江第一隧道贯通,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改革试验区,GDP破“三千亿俱乐部”——密集的效益预示着武汉正迎来又一个乘风破浪的发展时期。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不应该被视为新闻报道,而应该被视为一篇散文。

笔者认为,新闻写作,尤其是新闻写作,应该用“负面修辞”代替“正面修辞”。

这篇文章报道的真的是一件大事:长江隧道贯通。如果用“消极修辞”,要用一两百个字把事情说清楚。大概是记者觉得简短的文字承担不了报道重大新闻的使命,于是满怀激情和喜悦,用散文的笔调向四面八方报道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文章充分运用了“积极修辞”:“拟人”“夸张”“抒情”“联想”,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笔者认为:用散文的方式报道新闻当然没有错。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一种正式的新闻写作方式。

如果采用新闻风格,笔者认为这篇美文最值得商榷的部分是,这篇新闻的主体是谁?换句话说:这个“新闻”是关于谁的?是记者吗?笔者认为读者最关心的应该是长江隧道:何时、如何开通,是谁挖的等等。现在,新闻主体似乎是第一个走过隧道的记者——“我们走过了长江”,是不是有点放肆?

以上这几个例子,可能是个别问题,不是主流。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写作中存在的不规范情况,说句杞人忧天的话:新闻应该怎样写?看来还是个有些严重的问题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