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夏至是啥意思(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是什么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降雨量明显增加。从这个星期六开始,雨已经下了好几天了。翻看手机日历,发现周六其实是农历五月十三。

天气越来越热,降雨量明显增加。从这个星期六开始,雨已经下了好几天了。翻看手机日历,发现周六其实是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对过去的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小时候听过农民的谚语“旱灾不能超过5月13日”。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关注这一天,发现基本都是阴历5月13日下雨。回头一看,发现答案是最近下了很多雨:原来夏至节气快到了。今年夏至是6月21日,也就是本周五。夏至节气是什么意思?夏至节气后是哪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百世网的第四个节气。夏至节气,北半球到达一年中太阳直射地面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所以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民间有一句农谚说“吃了夏至面,一日短,一行短”。自夏至节气以来,白天的时间不断缩短,而夜间的天气却不断增多。夏至是什么意思?是否意味着夏天已经到来?至于夏至的节气,古人是这样解释的:“日久日短,日影极,故称夏至”。翻译的意思是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而夜晚是最短的。其中,“至”的意思是极致,而不是“至”。我国夏至,白天最长的是黑龙江漠河,持续时间可达17小时。在北极圈北部,会有极端的日子。


有人说夏至意味着夏天到来,但这并不准确。因为夏至不是一个特定的日子,而是一个准确的时间点。当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时,到达夏至。而且夏至对应天文意义,不能说夏至最热,冬至最冷。然而,夏至节气后,随着地表不断吸收热量并反射到大气中,温度逐渐升高。夏至后20-30天左右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三伏天已经到了。那么你今年什么时候会沉沦呢?什么是三伏天?


农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百思特网说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就开始进入伏天了。而要想确定入伏的时间,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庚日。在古代是采用干支纪日法的,其中天干又称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百思特网己、庚、辛、壬、癸;而地支又称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与地支顺序搭配可得到60个干支“对子”。在古代的时候,古人就是用这60个干支依次循环来记载日的顺序。其中带有甲字的称为甲日、带乙字的称乙日,以此类推带有庚字的就是庚日了。可是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因此庚日就是变化的,今年是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了,这也就导致了每年入伏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而今年入伏是在2019年7月12日,而出伏的时间是2019年8月20日,总共是40天。


老话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最热的也就是三伏天了,而今年的头伏是10天,中伏是20天,末伏是十天。因此,在7月12-8月20这段时间是最热的,尤其是二伏和三伏这段时间。但等到出了伏天,一般气温也就开始凉爽了,因为这个期间已经是立秋后近半个月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哦,农夫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