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茄的形态特征;
玫瑰茄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2米,茎淡紫色,无毛。
叶异形,下叶卵形不裂,上叶掌状3深裂,裂片披针形,长2-8厘米,宽5-15毫米,锯齿状,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圆至宽楔形,两侧无毛,主脉3-5条,背肋具腺;叶柄长2-8厘米,疏生长柔毛;托叶线形,长约1厘米,疏生长柔毛。
花单生,在叶腋,近无柄;小苞片8-12,红色,肉质,披针形,长5-10毫米,宽2-3毫米,疏生多毛,顶部附近有多刺的附属物,基部与花萼合生;花萼杯状,淡紫色,直径约1厘米,疏生多刺和粗毛,在基部的1/3处合生,5裂片,三角形渐尖,长1-2厘米;花黄色,内部基部深红色,直径6-7厘米。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5厘米,密被粗毛,肉厚5;种子肾形,无毛。夏秋开花。
玫瑰茄原球果根系,主根稍细,埋深,无毛。叶异形,下部卵形,不裂,上部掌状3-5裂,锯齿,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圆至宽楔形,无毛,主脉3-5条。托叶条状,疏生柔毛。花生叶腋黄色,内表面基部深红色。每株一般有50-100朵花,而近300朵花中有许多。花萼呈杯状,由5个内萼片和8-12个小苞片组成副萼。它是红色的,肉质的,酸的。蒴果为卵圆形,内含20-30粒种子,种子呈肾形,深灰棕色。
它看起来像草棉,直立,有一米多高。树干是分枝的。夏秋花开,花期长。花冠黄色,萼片和副萼呈玫瑰红,茎和叶柄常呈淡玫瑰色。每到开花季节,花都是红、绿、黄三色,非常漂亮可爱。
玫瑰茄的栽培方法。
玫瑰茄喜温喜光,12℃以下的温度不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耐霜冻。不同的菌株对光照强度有不同的反应。它是亚热带地区的短日照夏收作物,夏末开花。在广东和赣南,花期从8月开始,12月所有种子成熟。单株结果数与分枝数呈正相关。因此,采用分枝多的品种,施肥和打顶都是促分枝的措施,都有助于增加果实数量。
适应性、抗旱性、耐瘠薄性好,砂质或粘质土壤均可生长,适宜在红壤、砖红壤的平地或坡地上补种,但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获得高产。
玫瑰茄地应在气候稳定在15℃以上的3-4月份进行翻耕、耙细、起垄、播种。播种前将种子在40℃的温水中浸泡6小时。穴播,穴距120*100cm,每公顷约8250-9000穴,每穴3-5粒。千粒重40-50克,播种量1.5-2,25公斤/公顷,播种后覆土2公斤。每亩施15-22.5t/ha的粪肥或堆肥作为基肥,并适量施磷钾肥。追肥可结合中耕除草起垄进行。出苗后一个月左右第一次施氮肥为主,待花芽闭合时第二次施氮肥,开花结果期再施氮钾混合肥。
玫瑰茄对地老虎、盲蝽、跳叶虫、疫病、缩叶病等都有危害。播种时,每公顷施呋喃丹30-37.5公斤,出土后抓苗,防止地老虎为害。跳叶虫和小芽可以喷洒乐果溶液,也可以避免缩叶的发生。水稻纹枯病菌可用0.2%托宾溶液喷雾。此外,要做好沟渠清理和排水,避免积水。芽盛花期遇高温早干,应及时灌水抗旱。
玫瑰茄的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雨后晴天播种,开行距1m×1m,穴宽10~15cm,穴深10cm,每穴播种4~6粒,播种深度3cm,覆土0.5~1.0cm,每667m2播种量约0.6kg。播种后1周左右出苗,苗高约15cm。
玫瑰茄的疾病控制。
虫害
菜青虫和小型建桥昆虫常发生在玫瑰茄苗期。蚜虫和叶蝉在芽期常受到危害。1500倍氧乐果溶液可用于防治蚜虫和叶蝉。敌敌畏2000倍液防治菜青虫和建桥虫:为保证花萼质量,防止残毒,采收前一个月停止用药。
疾病
主要病害有枯萎病、根腐病和白化苗。防治枯萎病,需要做好茄子轮作,选择抗病品种。根腐病往往发生在排水不畅、施肥不当的情况下,因此要注意沟渠排水,制定好施肥技术。白化苗多发生在薄而硬的土壤中,应注意起垄施肥、松土增肥。
以上是玫瑰茄栽培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