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种植技术。
1.培养方法。
紫苏的栽培季节一般在3月以后。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可于3月底至4月初露地播种,也可采用育苗移栽,6-9月份可陆续采收,保护区可于9-次年2月播种或育苗,11-次年6月采收。但是,在长江以南,最好的方法是在3月中旬在小拱棚里播种。
2.种子处理。
紫苏种子属于深度休眠类型,通常在采种后4 ~ 5个月完全萌发。如果紫苏种子要反季节生长,可以利用低温、赤霉素和新型高脂膜有效打破紫苏种子的休眠。新收获的种子用100 μ l/l赤霉素处理,3℃放置5 ~ 10天,15 ~ 20℃发芽12天,种子发芽率达80%以上。
3.土地准备和种植。
种植前10 ~ 15天,对紫苏土进行深耕晒土,施基肥整地,垄面平整。种植前喷洒除草剂,喷洒后除种植点外,尽量不要破坏土壤表面的除草剂液膜。2天后种植,这样整个生长季节都不会发生草害。种植一般在4月中旬进行,此时幼苗有2 ~ 3片对齐的叶片,每垄种植6行,株距0.15米..
4.现场管理。
(1)紫苏应加尿素7 ~ 8次,每次10公斤左右。整个生长期,紫苏需要更多的水分,这就需要土壤湿润。紫苏在种植初期生长缓慢,难以与杂草竞争,需要及时栽培除草,以利于植株快速生长。
(2)紫苏种植后20 ~ 25天需清除第一茬叶,第四节以下老叶应全部清除,第五节以上宽12厘米的叶应采摘腌制。紫苏有效节位一般可达20 ~ 23节,可采摘达到出口标准的叶片40 ~ 46片。
(3)在紫苏的管理中,要注意及时整理。由于紫苏具有很强的分枝能力,如果不及时摘除分枝,不仅会消耗大量养分,还会影响紫苏真叶的生长,使叶片总数减少,导致产量降低。紫苏的分枝和收获可以同时进行。对于无种子田的紫苏,在9月初花序开始生长前,可以留三对叶进行分枝去核,这三对叶也能达到成品叶的标准。
5.害虫控制。
紫苏很少出现病虫害,但有时也会出现锈病,可通过喷洒50%托布津1500次,连续2次,每周1次进行防治。危害紫苏的害虫是蚱蜢和小青虫,会影响紫叶的商业价值,可通过喷洒敌敌畏等强力农药进行杀灭。但要在摘叶后进行喷施,避免叶片农药残留过多,影响使用效果。
种植紫苏的季节:
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3月底至4月初可露地播种,也可育苗移栽,6-9月份陆续收获。保护区可在9月至2月播种或育苗,11月至6月收获。
紫苏的繁殖方式。
紫苏种子繁殖,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
直播
春播,南北播种时间差一个月,南方3月,北方4月中下旬。直播畦内进行条播,开沟行距60厘米,深度2-3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播种后用布氏覆盖。穴播:穴播行距45厘米,株距25-30cm,覆土较浅。播种后立即浇水,保持湿润,播种量为每公顷15-18.75公斤,直播省力,生长快,收获早,产量高。
育苗
这种方法用于种子不足、水利条件差的干旱地区。苗床应放在光线充足、温暖的地方,用农家肥和适量过磷酸钙或草木灰。4月上旬开沟灌水,水渗下来后播种,用浅土覆盖2-3厘米,保持床面湿润,一周左右出苗。幼苗过密后,经常浇水除草。当幼苗高3-4厘米,长出4对叶片时,将在阴天或小麦收获后的晚上种植在麦田里。种植的第一天,苗圃地会浇水。移栽的时候,根部完全容易成活,拔的时候就栽。植物之间的距离是30厘米,沟渠是15厘米深。整理幼苗,用土覆盖,浇水或稀释人畜粪便和尿液,1-2天后松土保墒。每公顷种植15万株左右,干旱天气浇水1次,浇水2-3天,然后减少浇水,蹲苗使根系生长。
当地温在5℃以上时,种子可以萌发,适宜的萌发温度为18-23℃。苗期耐1-2℃低温。植物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缓慢。它在夏天生长旺盛。花期适宜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为75%-80%。耐湿、耐涝、耐旱,尤其是器官形成期间,如空气体过干,茎叶厚硬,纤维多,品质差。
以上是紫苏种植方法的介绍。希望大家都能喜欢今天的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