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向日葵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后代,最好用泥炭土播种。播种前用新型高脂膜拌种,可驱除地下害虫,隔离病毒感染,提高种子发芽率。向日葵对光的要求高,对温度的耐受范围广。适宜温度为15 ~ 30℃,但在夏季仍生长迅速。由于对光的需求量大,新陈代谢快,对水的需求量大,所以以勤灌溉、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为宜,夏季每天浇水。最好的方法是在培养土中掺入有机肥;另外,可以根据植物情况添加化肥。

向日葵播种时间:3 ~ 4月

播种适宜温度:18 ~ 25℃

发芽时间:5 ~ 7天

播种方式:按需播种,覆土1cm左右,播种后50 ~ 80天左右开花,因品种不同略有差异。

消灭疾病和虫害

向日葵病虫害发病率低,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黑斑病、细菌性叶斑病、锈病(高湿期流行)、茎腐病。白粉病发病时,叶片开始出现白色圆形的粉状斑点,扩大并连成一片,然后在粉状层上出现褐色斑点,植株停止生长。黑斑发生时,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暗褐色或淡黄色斑点,然后发展成褐色斑点,连接成大块斑块,使叶片变黑坏死。可以通过对基质消毒、合理浇水、增加空气循环、间歇喷洒保护性杀菌剂等方法进行预防。感觉有病后,将病叶、残株清除,集中焚烧;发病初期可喷洒500倍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等量波尔多液防治。

危害向日葵的害虫包括蚜虫、盲蝽、红蜘蛛和金龟子等。可喷洒40%氧乐果乳油1000次,73%炔螨特乳油1500次。

向日葵螟虫向日葵螟虫主要危害向日葵和野菊花植物的花盘和种子。L ~ 2龄幼虫啃食管状花,3龄幼虫沿葵花籽的排列间隙取食种子后,部分或全部取食种子,形成空壳或深花坛,将花盘咬入许多隧道。幼虫受损时会吐丝,将昆虫粪便和碎屑捆绑在花盘上,看起来像丝毡。因此,向日葵螟虫的危害是可以识别的。雨后损坏的花盘腐烂发霉,严重降低产量和质量。第一代幼虫成熟19 ~ 22天。从8月底开始,大部分幼虫吐丝脱盘结茧过冬。少数幼虫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化蛹,成为成虫。第二代卵和幼虫可在晚开的向日葵盘和枝花上见到,但不能越冬,相继死亡。

精细现场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培育壮苗、实现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俗话说:“三种,七管。”

1.检查田地,补充秧苗

向日葵是双子叶作物,很难从表土中脱出。此外,整地和播种质量不高,或播种后表土变硬,或病虫鼠鸟害,易造成缺苗断垄。为了保证全苗,苗期要逐田检查;如果一排排的秧苗都不见了,要及时补种。种子泡好后,会及时补种。苗少的话,要带土移栽(注意苗的向阳方向),成活率一般可以达到95%以上。也可以培育一些保险苗来满足整苗的需要。

2、间苗定苗

要尽早播种,防止挤苗,影响壮苗的培育,甚至未来的产量。根据试验,早栽1对真叶,2-3对真叶每花盘有1200-1500朵小花,比栽插后3对真叶每花盘多花200-300朵,增产19%-26%。对于盐碱地和虫害严重的地块,可以适当推迟成苗时间。

3.耕作和除草

主要起到除草、松土、破板、保水、减少蒸发、减轻盐碱危害等作用。特别是苗期,由于株距较宽,容易滋生杂草,土壤水分蒸发快,容易产生干旱现象。因此,要尽快开始耕作除草,松土保墒。一年生草本,高1 ~ 3.5米。茎直立,圆形,有棱角,坚硬,覆盖有白色粗糙刚毛。宽卵形的叶通常互生,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有3脉,边缘有粗糙锯齿,两面粗糙,被毛和长茎。头花,直径10 ~ 30厘米,单生于茎或枝的顶端。总苞片多层,叶状,排列成覆瓦状,长刚毛覆盖,夏季开花,花序边缘有中性黄色舌状花,不结实。花序中部为两性管状花,褐色或紫色,可结果。椭圆形瘦果,木质果皮,灰色或黑色,称为葵花籽。

真叶期1-2次间苗与定苗相结合,浅中耕8-10厘米,特别是清除幼苗周围杂草;定苗后7-8天进行第二次中耕,对保持土壤水分、抗旱、促进苗木健康有很好的效果;第三中耕要在收岸前进行,这个中耕要深,可以结合追肥起垄。有些地方,播种后出苗前,由于下雨等原因,表层土壤变硬,变成“硬壳”,影响出苗,因此有可能在出苗前或“铲芽”前疏松土壤。盐碱地也容易因返盐而伤苗,可以采用“钻孔锄法”。出苗前,应推开种芽旁盐碱土的浅锄,以利于出苗。在干旱地区,要早锄、勤锄、雨后锄,以利于蓄水保墒;特别是盐碱地,雨后翻耕松土可以减少碱害。有的地方是先用耙的方法耕作除草再定苗;有的用深耕松竹间土,效果很好。但是不适合干燥的天气。2000年以来,氟乐灵、扑草净等除草剂在向日葵产区逐步推广,效果良好。比如氟乐灵主要是清除单子叶杂草,在地面均匀喷洒,播种前10天耙入土壤。如播种后应减少用量,播种后3天内进行喷施,以避免出苗后药害的发生。氟乐灵消除杜鹃花(寄生草)的功效也不错。盐草网对阔叶杂草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播种后三天每亩喷洒200克水和20公斤水,耙入土壤。目前除草剂种类繁多,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4.抗旱抗旱

根据向日葵的需水规律和耐旱性,从播种到出苗阶段,播种前一般需要掌握穴播、抓土、浸种的功能。从出芽阶段开始,此时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较快,不需要浇水深蹲幼苗。从出芽到开花,一生的需水量占总需求的43%,是一个关键时期。根据试验,现蕾期浇水1次亩产150.5公斤,现蕾期和开花期浇水2次亩产180.6公斤,现蕾期和灌浆期浇水3次亩产205.6公斤。不浇水亩产只有65斤。灌溉方式主要分为播前蓄水灌溉和生长期灌溉两种。蓄水灌溉分为秋灌、冬灌和春灌。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11月初至地表结冰前为秋灌,深层入渗,保水性好;冰冻后为冬季灌溉,具有疏松表土的作用;3月至播种前春季灌水。水分蒸发损失大,表土容易疏松。秋冬盐碱地灌溉,水量不宜过大。灌溉后,应采取拖耙措施,避免盐碱地的危害。生长期灌溉,畦栽浇水区采用畦灌法,小畦灌少水,大畦灌快进度。垄作区进行沟灌,灌水深度深达垄高的三分之二,使水分逐渐渗入根部。防止垄土板结。为了克服漫灌,漫灌不仅浪费水,而且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导致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盐碱地灌溉一般采用灌排水结合的方式,起到淋盐洗碱的作用。当灌溉土地表面快干发白时,要及时松土保墒,盐碱压力上升。有些地方,过了枯水期,进入雨季,就要采取高土耕作、深挖沟等措施除涝。抗旱灌溉应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滴灌、喷射灌溉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措施,效果会更加显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