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1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相信,每个人在读完百年孤独这本书后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特别的体会。整整一百年的孤寂,覆盖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一生。孤独,形影相随,从未消失,而命运,也从未被改变。“孤独”这个词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无依无靠那么简单,它烙印在布恩迪亚家族,绵延六代,无人能逃,防不胜防,盘根错节,深入骨髓,根植血脉。它是基因,是宿命。孤独,是打在布恩迪亚家族身上永恒的印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孤独”亦是无处不在,在生活、在学习、在工作、在家庭等等。作者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的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寄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而形成的,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七代人的爱恨情仇,持续了百年的孤寂。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人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的人被留下悲伤的痕迹。迪奥·布恩迪亚的孤独是智力超群、坚持科学。他整天忙于科学实验,却从未得到过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发疯后被绑到栗子树下孤独而死;乌尔苏拉,一位客观勤劳的母亲,她理性而孤独地忙碌了一个多世纪,她是家族中最年长的寿星,终其一生为家族的兴旺不知疲倦地奋斗着,她见证了几代人的兴衰;大儿子何赛·阿尔迪奥始终孤独地生活在霸道和放纵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为争取人民的安全和幸福发动了三十二次战争,却为了回避现实,把自己困在小金鱼工作间孤独度日;阿玛兰塔因爱情而自卑且恐惧,在矛盾和悔恨中烧焦了自己的双手,使自己深陷寂寞和孤独中;长孙阿尔蒂奥在与人的距离中孤独地成长;美人蕾梅黛丝自带超凡脱俗的孤独气质……文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每个人都表现为一个孤独的个体,由此而集合成为一个家族百年的孤独精神。“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这是神秘而充满智慧的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上写下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可想而知,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马孔多,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生命中曾经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孤独希望与安静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则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暗吞噬。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2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本小说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长达一个世纪的爱恨情仇,以及加勒比海沿岸马孔多小镇的兴衰更替,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时移世易。当代作家木心谈魔幻现实主义时所说:“魔幻现实主义占的优势,不是魔幻,是现实主义”。虽然它的世界是虚构的,但是其故事折射出来的现实是真实的。《百年孤独》中的世界,弥散着神秘的气息,这本书融入了神话传说、宗教典故、民间故事等元素。它以魔幻的方式呈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以及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读完《百年孤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尔克斯那描写人物特点时所用的手法。比如表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时,他让乌尔苏拉双眼失明,并且还没听只能听永无止境的雨声,让她被人们所淡忘,直到有一天水蛭了结了她的生命;他让丽贝卡封闭在不见天日的小黑屋中,身上爬满蛆虫;他让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被绑在树下,动弹不得,直至死去……这种表现手法近乎残忍,让读者在黑暗中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马孔多这个原本与世隔绝的小镇,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遭受了外来文明的侵入和时代洪流的冲击。从一个没有被开化的文明,到沦落为政治与权力的博弈场,再到工业文明的到来,反抗压榨的3000多名工人全部被屠杀……人类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那么弱小与无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历史变迁,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奥雷里亚诺上校的英明在时间的侵蚀下一点点消散,人们慢慢的遗忘了他,最后一点存在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我读完《百年孤独》后,其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将用寂寞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旅行,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际,而是学会和孤独和平相处,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后便是成长。”有的时候虽然我们周围围满了人,也有人在同你交流,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寂寞、孤独。人生终究是自己一个人的旅行,真正能帮助你前行的人只有你自己。与其排解孤独不如享受孤独,让它来砥砺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更加坚强。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与孤独和解,就算是一个人在寂静的自习室也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独自翻书、记笔记;不被理解时,只需确定过自己方向的正确,即使孤身一人也有勇气向着未知的前方进发。踏上学习与科研的道路注定需要耐得住寂寞,享受孤独,在一条路上走得越远,同行的人只会越少。又有我们与孤独和解,才能在学习与科研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3

在某一个黄昏,我合上了《百年孤独》这本书,出于做现代文阅读的习惯,我尝试着为它提炼出一个主题,然而这并不容易。时间、家族故事、拉美历史剪影,甚至,如它的名字,孤独……这一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巨作,实在难以被它们中任何一个囊括,以至于像是一串意义不明的娓娓道来。最后,我终于寻找到一个和它一样包罗万象的词语——生命。如同生命,它是情节错综的迷宫,是蔓生着奇花异草的花园,是盛满悲欢离合的月亮,是诞生于一片空白、消失于微风呢喃的必然。人总是钟爱意义感的,然而《百年孤独》确实对惯常的意义的存在构成了威胁:不仅书中那一个个揉合起来的回忆碎片难以建构出全书的意义画像,而且在荒诞迷离的意境之中,在繁茂芜杂的言语之中,偶尔的议论也像把意义放在了根系悬浮的液体培养基中,冷冷地观察。姑且引用一下那一个广为流传的句子吧,“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是假的,回忆是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这在作品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论据:阿玛兰妲在将一袭寿衣缝了拆、拆了缝的过程中咀嚼自己的悔恨;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小金鱼熔化再铸、铸成又熔的劳作中冲刷自己的孤独……幕幕景象寂寞又沉重,具有一种压迫性的真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转向思索:历经苦难而难有结果,生命的意义,究竟在于何处?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必须要先抓住生命的本质。古代有谚语说,“来时一丝不着,去时两袖清风”,生命从“无”里面出现,也无时无刻不在走向最终的“无”,那么从根本上来说,生命的本质属性就是“无”,是鲁迅于一切眼中看见的无所有。其实这也是《百年孤独》中一个有趣的隐喻:在故事的末尾,辗转流传在几代人手中的羊皮卷,终于被第六代的奥利雷亚诺破译了,可他却发现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宿命早已被刻写在上面,从诞生到灭亡,如同预言,又如同诅咒。我想,这不是有关命运的神秘学宣讲,也不是倡导消极处世的虚无主义理论,而是对生命必然性的揭示。在从无到无的道路上行走的个体,生命中必然埋伏着孤独、残缺、迷茫与虚无,这是必须要承认的。生命本身诞生于无,泪眼问花花不语,没有什么能够告知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看出了这一点,但是他被困在了虚无之中,就像他永远走不出的那个星期一。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只是人虽然生而负担着必然性的枷锁,却也时时拥有自由——因为生命的无,使人可以为自己确立出生命的意义,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尊严就在此体现。正像是赫尔曼·黑塞所写的,“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生命仍然不可能臻于圆满,止于至善,达到终极的完美,但当我们温和坚定地行走在成为自我的旅途上,以不卑不亢的态度迎接这种必然时,我们完成了对自我的守护和对荒谬的反抗,我们的生命力才能够尽可能地释放,生命意义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绽开。可惜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再也无法知晓,这个家族,早已在疯长的爱恨情仇中遗失了自我,颓靡了生命,带着它的闭塞与鄙陋,纠缠与轮回,渴望与孤独,一并在那阵吹动羊皮纸页的微风中消逝了。只是马尔克斯想告诉我们的,不只是这么多。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4

《百年孤独》这本小说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小镇的兴衰。同样的名字,逃不开的宿命,几乎成了这个家族唯一的代名词。家族中的第一个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原是一个活力满满,敢于尝试一切挑战的年轻人,但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不,准确来说,应是改变了这个家族与马孔多小镇的一生!这个人便是梅尔基亚德斯。他带来的新鲜玩意儿吸引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及他的两个儿子,在他死之前,交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些手稿。而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当布恩迪亚家族第六代的人破译出来时,他便明白,手稿上记载的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当他译完最后一句话时,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将这个小镇从世界上抹去。孤独是什么?是寂寞?是无聊?其实,孤独是一种封闭状态。不与外界接触,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这其实便是马孔多小镇百年以来的状态。当然,更准确点儿来说,是拉丁美洲百年以来的状态。布恩迪亚家族中大多数人,都想摆脱这种孤独的状态,但结局是什么?死于非命!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摆脱孤独,需要团结。作者写这部小说最初用意是希望拉丁美洲的人民团结起来,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摆脱孤独。马孔多小镇,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刚开始,马孔多小镇是封闭的,后来,外来事物的涌入,带给马孔多小镇的,只有灾难。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历史发现一点端倪:外来事物,通常带有强烈的侵略性。所以,越是有文明的东西涌入,马孔多小镇就愈加混乱。孤独,不仅仅出现在那个时期,在高度文明的现在,孤独,反倒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电子产品与软件的发展,并没有像当初他们所说的那样:让地球成为地球村,让所有人距离更近,而是令所有人距离越来越远。以前的人们,坐着面对面地聊,好不热闹!现在呢?随便一个聚会,去了后,没有一个人在说话,偌大酒店只余手指划过屏幕的“刷刷”声。此情此景,打开手机一看,虽然现实中不发一语,但微信群里聊的可热闹了:叙旧的、聊关于孩子的、聊去哪儿哪儿旅游最好的,比比皆是。现在的人是怎么了?是有社交恐惧症吗?孤独、胆小到只能、只敢用一个小小的“砖板”聊天?何必呢?现实的友谊总好过虚拟的友谊,不是有句网络潮语这么说吗:“你永远不知道坐在你对面的是人还是狗。”宁可相信虚无缥缈的网络,花时间浪费在打游戏、所谓的“聊天”上,也不肯好好陪家人出去旅行一趟、也不肯读一本名著,这样只会让大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有个朋友曾跟我说过:“XX,我觉得一上了QQ微信,就感觉带上了一副面具,虚伪!除了虚伪还是虚伪!”那些所谓的“朋友”,在现实中是一个豪放大方的女孩儿,或是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儿。但一与别人网上聊天,女孩儿反倒吞吞吐吐,叫人半天猜不清她的意思;男孩儿则是打定主意做了“鸵鸟”,别人打十句他才回一句简单的“嗯”。其实,这并不是网络的错,这是我们自己的错。如果我们心境坦荡,不受任何网络诱惑,不沉迷网络,用打游戏的时间多看几本书,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全5

    一部拉丁美洲血泪史,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    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躲在房间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赛预言家梅尔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奥第二……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爱情,于这个家族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品,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冲动,或许有过倾心的告白,却皆被命运的铁腕扼死,他们的爱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闷的土壤中,等待情欲的慢慢枯萎、腐烂,最后全都变成心理极度变态的人。到最后一代侄子与姑姑的乱伦恋爱,终于得尝所愿幸福厮守,却产下了预示家族灭亡的符号–带有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孩子随即被蚂蚁群吞噬,最终随着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破译了梅尔加德斯对这个家族灭亡的预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一阵平地而起的飓风到来,将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家族也宣告了灭亡。至此阅毕,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    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这便是永恒,如同胡亚罗斯诗中所述:

“时间,是永恒所拥有的一种看守我们的方式。…………永恒的想象无边无际。因此,并不会令人惊讶的是,为了加倍照看好我们,永恒有时会呈现出它自己的形态。”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